中国人才网 >> 重大工程

“千人”专家:产业升级中坚力量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2013年01月22日10:17    

苏州为海外归国人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图为2012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 本刊记者 温金海 摄

近年来,苏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千人计划”的战略机遇,优先投入、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融资、环境等综合优势,助推“千人计划”人才成就“中国梦”,持续放大“千人计划”品牌效应,率先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示范+带动”,“千人计划”品牌效应不断延伸。“千人计划”的实施,不仅激发了海外学子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也带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空前重视,迅速在基层掀起了人才工作的热潮。以“千人计划”为标杆,苏州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党管人才新机制,人才投入逐年增加,仅2011 年用于人才工作的专项资金就达 9.24亿元。在“千人计划”示范带动下,苏州启动并不断完善涵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多领域的“姑苏人才计划”,下辖各县级市、区都启动了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人才工程,构建全过程、个性化和立体式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了各领域人才工作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不断完善的投融资服务助力“千人”创业 本刊记者 温金海 摄

“人才+产业”,“千人计划”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千人计划”人才的技术优势与苏州的产业优势得到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苏州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千人计划”人才刘继明、刘圣等创办企业领衔,短短几年内就集聚上下游企业 180 余家。如今,苏州已组建以“千人计划”企业为骨干的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纳米技术、融合通信、新型平板显示、新型医疗器械等 6 个省级产业技术联盟。目前,在苏“千人计划”总数超过200 人,仅自主申报入选的“千人计划”就达 105 人,其中创业类 73 人,约占全国 14%、全省 47%。创业类占据绝大多数,已成为苏州“千人计划”人才结构的鲜明特色。73 家“千人计划”企业中,绝大部分发展势头迅猛,其中 2 家企业已成功上市。至 2011 年底,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 4 家,超过千万元有 29 家,总销售额 72.41 亿元。2011 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技术+载体”,“千人计划”创新催化成果丰硕。依托工业园区等 3 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苏州加快推进专业化载体开发,建设了近 20 个专业化产业园、56 家省级以上孵化机构,满足了“千人计划”人才的差别化需求,形成了人才集聚与创新能力“双螺旋”上升。如苏州生物纳米园建园以来,不到 5 年的时间就在不到 1 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千人计划”人才 28 人、285 家高科技企业,成为近 5000 名高层次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共享的创新社区。目前,苏州 73 家“千人计划”企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 716 件、授权 131 件,12 个项目获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获省市两级科技经费资助超过 1.21 亿元。如“千人计划”专家徐科 2007 年创办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5 年来迅速成长为国内第 1 家、世界第 7 家生产氮化镓晶片的高科技企业。

“服务+口碑”,“千人计划”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苏州始终坚持环境留才,让“千人计划”人才落户生根,形成以才引才的循环效应。2011 年,苏州成立以“千人计划”人才为骨干的“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不仅为“千人计划”人才搭建了交流平台,也成为以才引才的重要载体。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众多领军人才,在直接创办企业集聚人才的同时,也积极与地方政府互动配合,通过各种渠道以亲身体会宣传推介苏州,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落户苏州。五年来,苏州累计引进 1339 名领军人才、3000 多个创新团队。目前,73 家“千人计划”专家创办的企业已集聚研发人员 2560 人,其中留学人员 229 人、博士 301 人、硕士 517 人,高层次人才占 32%。如“千人计划”专家李旭落户后,凭着对苏州创业环境的了解和认可,动员留学美国的妻子牛艳辉回国创业,夫妇双双成功入选“千人计划”,在当地一度传为佳话。

此文刊于2012年第12期《中国人才》杂志

(责任编辑:权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 大学生优选计划

专家解读

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

在线调查

你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掀起回国热潮
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