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网

尹卓:在重大科技专项中实现人才体制机制突破

2013年01月22日15:31    

尹卓,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

重大科技专项启动进展缓慢,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是重要因素。2006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列出了16 个重大科技专项。到目前为止,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大型飞机三个项目进展良好,其余项目都没有实质性启动。这些重大科技专项之所以进展缓慢,除了科研体制、政策层面的制约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不顺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科研体制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涉及面广,难度大,历时长,而启动与实施这些重大科技专项又时不我待,因此,建议以重大科技专项为突破口和试点,去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如取得良好效果,则可逐步推广开来。

突出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不言而喻,这是顺利完成重大科技专项的先决条件。我感到,对待科研工作,目前有关部门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常常是以是否符合各部委的现行规章制度为标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不能拘泥于这样的标准,而要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与市场化。建议利用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的契机,彻底革除目前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科研全过程被政府行政管理的条块所分割,多头行政却无人真正负责,科研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使用和流动,等等。

科学家意见应进入决策程序。在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决策过程中,在专项所需人、财、物的配置中,要进一步提高科学家的地位和作用。建议有关部门要明确规定,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导小组中,该领域的科学家必须占一定比例;专家委员会不能只是咨询,专家的意见要进入决策程序;专项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两条线——指挥长制与总师制,总师负责专项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与指挥长并列为专项负责人。这样,科学决策才能落到实处。

不要让评奖扰乱重大科技专项的目标。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和高校搞科研,以获奖为导向成风,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目标相去甚远,这是我们科研上的一大弊端。目前,这种导向不可避免地逐步向重大科技专项渗透,必将影响专项的发展方向及其效益。国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绝不是为了评奖,而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关键,在于三者能否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要着力解决产学研“同床异梦”的现象,除个别基础研究项目外,其余专项都要以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基本目标。重大科技专项,要避开评奖的干扰。对于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待遇,应主要以其在专项攻关中的贡献及市场化的步伐为衡量标准。

改革院士、首席科学家的生长和选拔机制。当前,院士候选人、首席科学家人才梯队等的选拔,基本上是以行政方式为主,过程不够透明,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扭曲科技人才生长的基本规律。建议结合重大科技专项的开展,改革院士、首席科学家等的生长和选拔机制。一是在重大科技专项中率先建立院士、首席科学家的限额制和续任机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周期一般长达15—20 年,实行续任机制,是保证科技人才群体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少数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功勋科学家,可保留资深院士资格。二是为专职科技人才制定自成体系的工资与生活待遇标准。除提供必需的科研条件外,院士及首席科学家等头衔应与个人生活待遇脱钩,特别是不要与行政干部级别画等号(如给予省、军级待遇等),不要将高级科技人才的管理纳入到“官本位”体制当中。

刊于2012年第10期中国人才杂志

(责任编辑:权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 大学生优选计划

专家解读

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

在线调查

你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掀起回国热潮
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