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5:12
“70 后”科技人才成长缓慢,加之流失严重,可能造成新的人才断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人才断层是10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恢复高考后,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毕业生被快速提拔到一系列重要工作岗位。这一批人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积极进取,工作努力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且正处于年富力强时期,这对“70 后”科技人才来说,形成了“平等”竞争条件下的实际“不平等”。此外,由于近年来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人数显著减少,给“70 后”科技人才留下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因为管理机制、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70 后”科技人才成长相对缓慢,流失严重,或滞留国外,或到国内各大外企公司。由此,有可能造成新的科技人才断层,从而阻碍我国科研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支持“70 后”科技人才独立领导科研团队。在我国,一个科研人员,只有职称到一定级别后,才能独立领导研究团队、指导研究生。这种状况造成的后果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等到能带博士去从事尖端和高难度科研项目时,已错过了一生中最佳的创新时机。建议积极支持“70 后”科技人才独自主持科研项目,积极支持他们领导研究团队、指导研究生,为他们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机会。在国家和地方制订科技计划、单位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和学科评审等工作中,有意安排“70 后”科技人才参与材料的编写、论证等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锻炼。
尊重“70 后”科技人才个性特点。“70 后”科技人才大多具有比较明显的创新性、独立性、直率性等个性特点,建议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和政策,更好地引导他们发挥个性特点。给予他们宽松、平等的工作氛围;分给他们一定难度的任务,激发其挑战性;建立公正、公开的报酬与晋升制度;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如工资收入、子女上学、住房和医疗保障等影响最直接的生活问题等,从制度上注意定期缓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压力,使其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给予“70 后”科技人才自由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目前35 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可申报国家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青年教师博士点基金等专项课题,建议除此之外,再增加资助类别,加大比例,使更多的“70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大力引进海外留学的“70 后”科技人才。目前,我们从海外引进的基本上是已经取得比较突出成就、公认度较高的人才,中年的居多,罕有“70 后”人才。建议在引才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当降低“门槛”,看发展潜力,积极吸引“70 后”科技人才回国工作,有计划地培养和提拔他们,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制定完善的生活等优惠政策(如新到人员启动基金)。在人才使用中树立长远目光,摈弃急功近利,在人才引进初期给予一个宽松的考核时间。
在科研人员中大力弘扬推荐青年人才的优良美德。建议鼓励那些已干出一番事业的院士、教授等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在自己事业有成的同时,承担起培养后继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勇于把自己的丰功伟绩传给“可畏后生”,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荐优秀青年,精心扶持,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不仅是带头人的宽广胸襟,也是发扬我国优良传统的美德,更是防止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的有效手段。此外,要引导和鼓励广大“70 后”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到创业第一线的广阔天地中去施展才干。目前,科研单位受定编定岗等的束缚,能够提供给“70 后”科技人才的成长空间比较有限。积极引导他们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投身创业第一线,才是培养“70 后”科技人才的根本出路。
( 本文摘编自《百名专家谈人才》)
刊于2012年第8期中国人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