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0:45
2011 年,全国GDP 增速前5 名中,西部地区独占4 席,并有近半省市昂首跨入万亿俱乐部。但是,西部地区人才开发“高处不胜寒”的现状却没得到改变,经济发展“西高东低”,人才发展“东高西低”,成为当今中国区域发展的二元特征。当前,西部地区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应用科学人才观,着力破解高层次人才“高处不胜寒”的困境,推动经济发展从“物质优先”到“人才优先”跨越。
搭建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破解高层次人才承载力薄弱问题。国家级科研平台是吸纳、孕育国家级人才的温床。西部地区科研资源与东部地区相比,先天不足,后发欠力。目前,西部地区“985”高校7 所,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1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690 个,仅为东部的29%、25%、26%。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的捉襟见肘,直接导致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破解西部地
区高层次人才承载力薄弱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当地高层次人才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构筑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载好西部梧桐树,引来全球金凤凰。
实施国家高端人才项目,破解高层次人才牵引力不强问题。有什么高精尖新重大项目建设,就会培养造就与之相应的高精尖新重量级人才。为解决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为西部地区量身订做了“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以及援藏、援疆、援青人才专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部分高层次人才的燃眉之急。但客观审视,这些项目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大都成为权宜之计,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大于人才效益、经济效益。破解高层次人才项目牵引力不强的问题,就国家层面而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比如,优化“博士服务团”以及援藏、援疆、
援青计划的选派管理方式,拓宽源头,引入竞争,强化激励,真正让那些有志于扎根西部的博士们和援藏、援疆、援青的高层次人才,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干头、生活上有乐头;深化国家“千人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督促指导西部地区结合实际,配套策划、创新设计、无缝对接国家级重大项目,形成双向驱动、上下联动、多方滚动的良性机制,增强国家级项目造就高层次人才的牵引力。
创新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扶持机制,破解高层次人才催生力不足问题。美国西部大开发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优先设计、强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教育、人才西部特惠政策,最终诞生了斯坦福大学、波音公司、“硅谷”等世界知名大学、高新企业和顶尖级创新创业基地,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世界级学术技术大师和越来越多的亿万富翁。西部地区资源富集,拥有全国1/2 土地、1/2 煤炭、1/3 石油、4/5 天然气和1/2 森林资源。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合理布局一批西部发展需要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大企业、重大基地,催生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在人才政策扶持方面,要改进高层次人才遴选办法,突出西部地区扶贫倾斜济困力度。比如,对“两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遴选,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前提下,对西部地区给予区别对待、特事特办,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增加名额。特别是在国家“千人计划”人选评审时,要尊重西部地区落后的客观情况,尊重海外人才的个人意愿,尽可能不唯博士学历、不唯高级职称、不唯股权比例评价人才。西部地区也要相机而变,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入籍、落户、科研、创业等政策环境,栓心留人,舒心怡人,吸引各类优秀高层次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破解高层次人才催生力不强的顽疾。
(作者为重庆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府经济学博士生)
刊于2012年第7期中国人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