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心系民生"社會實踐

2014年04月29日14: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大學團、清華大學、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創新活動形式、打造組織品牌、社會實踐、新聞

1.創新案例名稱:

“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

2.創新主體(團組織或個人)名稱:

共青團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委員會

3.這一創新是如何產生的?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2年建院以來,一直秉承“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教育方針,高度重視學生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走入基層、了解國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新聞從業觀。學院團委具體負責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實施工作,目前已經建立起以暑期實踐為主、寒假實踐和雙休日實踐為輔,校友訪談和多個經典實踐品牌項目相結合的社會實踐體系,並在全國各地擁有多個實踐基地。十二年以來,新聞學子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逐步確立了“新聞學子,心系民生”的實踐主題,用獨特的目光和專業的視角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成長鍛煉。

4.創新屬於哪種類型:

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

5.創新面向的對象是誰?具體能為對象做什麼?

“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面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全體學生開展,活動主體以本科生為主,研究生為輔。主題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機會,提供實踐資源,開展實踐技能培訓,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全程服務與管理,幫助學生挖掘和推廣實踐成果,為有社會研究方面學術志趣的學生打造因材施教的發展平台。在實踐過程中突出“新聞學子,心系民生”的主題,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和認識社會問題,關心基層和民生,建立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新聞從業觀,促進青年全面成長成才。

6.創新之后是如何實施的?

6.1暑期社會實踐

暑期社會實踐是“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參與群體范圍最廣的實踐形式。多年來,暑期實踐始終圍繞民生話題開展,調研內容包括“三農”問題、鄉村醫療、義務教育、移民問題、土地流轉、生態保護等,突出了“新聞學子,心系民生”的主題。

暑期社會實踐是全院所有大一學生的必修環節,並設有2個學分,根據實踐過程中的表現和實踐成果進行成績評定。暑期社會實踐具有完整的培訓體系,涵蓋社會調研、新聞採編和支隊技能三方面,具體培訓內容包括社會科學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新聞採訪與寫作、紀錄片制作、團隊建設、財務制度、論文寫作等。學院專業課教師擔任實踐支隊的指導老師,為支隊提供學術研究指導,對實踐方向和內容進行把關。

暑期實踐的成果形式多元,內容豐富,包括新聞作品、人物特稿、調查報告、紀錄片等,每年都會在校外媒體刊發多篇報道,並獲得諸多校級獎項。

附:2007-2013年“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獲清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金獎支隊名單

2007年 赴湖北秭歸“三峽移民故事”支隊

2008年 赴湖北黃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調查支隊

2009年 赴浙江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村合作社情況調查支隊

2009年 赴貴州麻江返鄉農民工就業流向調查支隊

2010年 赴湖北黃梅農村小額信貸支隊

2011年 赴河南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實情況調查支隊

2012年 赴河南內黃縣“赤腳醫生”規范化情況調查支隊

2013年 赴廣西象州縣土地流轉暨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調研支隊

另有9支支隊獲得清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銀獎、銅獎,3人獲得清華大學社會實踐金獎個人。由2012年新聞學院“赴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民辦學校現狀調研”暑期實踐轉化成的“民辦初中在貧困地區何以相對繁榮地發展”項目獲得2013年全國挑戰杯一等獎。

6.2寒假實踐與雙休日實踐

除了暑期實踐,新聞學院每年都會有20-30名同學在院團委的組織和動員下參加寒假實踐,一方面是進行初步的社會實踐體驗,另一方面也是為暑期實踐做更充分的准備——不少寒假實踐的選題都會在暑期實踐中繼續深入展開。在學期中,雙休日實踐或與班級團支部的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在北京市內或近郊開展一系列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

6.3校友訪談

清華大學於2009年正式啟動“校友訪談”工作,新聞學院團委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赴校友工作單位進行實踐和訪談,在與優秀校友接觸中深刻理解國家社會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要求和期望,指導學生成長成才和人生職業規劃,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就業引導等增加學習機會和資源支持。目前我院已訪談二十余名優秀院友,並為每個班級配備校外輔導員,將校友訪談工作與就業引導工作緊密結合。

6.4清田工作站

清田工作站是“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中的品牌項目,全稱為“嘉裡集團郭氏基金會—清華大學”實踐調研項目,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共青團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委員會主持管理,嘉裡集團郭氏基金會資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田工作站”項目組實施調查研究。

清田工作站從2011年開始在貴州丹寨、陝西淳化建立實踐基地,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赴基地開展7-10天左右的短期調研,調研內容包括NGO組織對鄉村的影響、鄉村自組織的運行、農村扶貧、新農村建設、鄉村傳播等。清田工作站成員每期人數約為25人,以新聞學院學生為主,同時包括公管學院、經管學院、人文學院、社科學院等其他院系學生,每年招募更新團隊成員,每年舉辦一次年會,發布一份主題調研報告和若干子報告,從學術研究、社會管理等多角度探討解決中國農村貧困問題的理念與方法,為相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學理依據。

目前,清田工作站已經完成數十篇田野調查日記,先后形成了4份數萬字的主題調研報告以及4份子報告,拍攝了20余張新聞攝影作品,制作了一部紀錄片《山高水長》。在實踐過程中,還開展了為受訪者制作全家福等多個特色志願活動。

6.5黨支部深根計劃

深根計劃是以學生黨支部為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總稱,旨在促進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深入社會基層,扎根人民群眾之中,研究社會問題,堅定理想信念。自2006年開始推行至今,深根計劃已經支持了十余個學生黨支部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主題包括醫療、教育、生態、“三農”、文化、反腐等多個方面,參與學生達300余人次。目前,深根計劃已經成為“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的子項目,主要在學期中開展。

6.6典型案例①:“民辦初中在貧困地區何以相對繁榮地發展——基於河南省蘭考縣的調研”項目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黃斐等人於2012年暑假赴河南蘭考縣開展了針對貧困地區民辦初中發展情況的調研,該實踐項目獲得了2012年清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銅獎、清華大學農村研究院“百村調查”三等獎、遠洋之帆社會實踐全國二等獎。2013年,該項目參評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榮獲全國“挑戰杯”一等獎。這個由暑期實踐逐步細化的項目深入區縣、瞄准基層,通過走訪調研,探尋河南蘭考縣民辦教育發展背景及路徑。

6.7典型案例②:華縣皮影項目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5級本科生沙垚等人在2006年暑假附陝西華縣開展有關華縣皮影的社會實踐項目,並形成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年底,支隊長沙垚帶領調研團隊繼續深入開展對華縣皮影的研究,此次實踐持續了一年半左右,同學們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的時間數十次赴華縣調研,研究時長為160-170天。該項實踐的調研報告獲北京市挑戰杯特等獎,團隊在實踐期間拍攝的紀錄片《戲末》在各放映室多場放映,並且通過華縣政府和新聞學院的合作,在清華大學開展了皮影文化節,廣受好評。作為支隊長的沙垚同學出版了《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查手記》一書,並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華縣皮影:“江湖人”記錄》。

6.8典型案例③:“鄉村八記”調查報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3級本科生李強在2005年春節,利用寒假,按照“戶—村—鄉—縣”的思路,對山西省3個村4個鄉和兩個縣的農村現狀進行了調查,並以札記的方式寫成近4萬字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時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讀后非常激動,將它寄給了溫家寶總理。4月28日,溫總理親筆給范敬宜復信,規規整整的毛筆字,整整寫了兩頁。2005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對此進行報道,《鄉村八記》也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7.實施過程需要什麼資源支持?

需要網絡平台前、中、后期宣傳支持,對同學在實踐過程中的開銷(路費、住宿費等)提供資金支持,黨組織和團組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組織上的動員、資源聯系上的幫助,並在活動后期提供實踐成果展示的平台以及實踐成果向學術成果轉化的路徑支持。

8.創新實施的效果如何?

新聞學院團委一直以來高度注重學生實踐,鼓勵學生走入基層、了解基層。每年暑期約有70余名大一學生及數十名大二、大三、大四年級本科生參與暑期實踐,寒假也有20余名本科生參與寒假實踐。其中,暑期實踐支隊通常都由學院的老師、研究生帶隊指導。在思想觀念的提升上,同學們通過社會實踐認識了真實的社情民生,對諸多社會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培養了“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群眾意識﹔在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上,參與實踐的同學逐步學會在課外實踐的過程中運用在第一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增強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實踐作為一個融會課內外知識的大課堂,在提高同學們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同學們大學生涯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少同學由社會實踐走上了從事田野調查的學術路徑(詳見附錄1)。作為組織單位,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連續多年被評為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分團委、標兵分團委。

從基層團組織建設的角度來說,“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極大地調動了班級團組織成員參與團的活動的積極性,使新聞學院團委的工作獲得了有力的抓手,擴大了基層團委在廣大青年團員心中的影響力,甚至極個別不是團員的同學也在參與了社會實踐后對團組織產生了歸屬感。每年的春季學期,新聞學院團委會組織一系列的實踐動員、培訓活動,並在每一場動員、培訓之后及時收集同學們的反饋信息,以完善之后的活動。通過這樣由點至面的方式,“新聞學子,心系民生”主題社會實踐在基層團員中覆蓋面廣、參與度高,不僅使同學們取得了收獲,也使團組織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加強了自身建設、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此外,新聞學院團委引導同學們取得了諸多優秀的實踐成果,產生了良好的校內外社會影響。

9.您認為創新體現在哪裡?

9.1工作理念創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在工作理念上堅持符合當代青年特點的創新,探索引導青年和服務青年的最優模式,將思想教育和青年最感興趣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增強青年學生在實踐中的自我教育和成長。

9.2組織模式創新

新聞學院團委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漸完善工作體系,切合青年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實踐支隊組建、實踐培訓安排、實踐導師邀請、實踐資源匹配等多方面創新組織模式,確保社會實踐的組織工作高效安全,為同學們的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9.3培養方式創新

新聞學院團委將實踐工作與學生的學術志趣培養相結合,於2013年建立“基於社會實踐的學術人才培養階梯”,進行因材施教,促進青年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同時還創立了由學院團委實踐組主導的“城鎮化背景下的移民問題調研”專題實踐,在全校范圍內屬首創。在提高學院本科生實踐積極性的基礎上,學院團委同時也注重培養其學術研究的能力,著實做到了由“實踐”向“學術”的轉化與結合。(詳見附1、附2)

10.創新案例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同時提供活動相關照片及其他材料 

附1: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基於社會實踐的學術人才培養階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是一個理想與實踐相結合的平台。每一位來到新聞學院學習的學生,都能得到螺旋式上升的培養體系的熏陶和鍛煉,實踐與學術,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第一階梯

第一階梯向全院學生開放,主要面對大一學生。依托大一暑假的社會實踐,學院團委將組織進行為期約一學期的實踐調研常識的普及。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和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學姐學長進行充分交流,是難得的學習積累過程。資源方面,學院會給予學生工作經費支持,每年新聞與傳播學院都會有優秀的實踐支隊進入校級評選,並獲得好成績。2012年,有三支隊伍分別獲清華大學社會實踐金、銀、銅獎,同時也有實踐支隊獲得清華大學農研院“百村調查”、清華大學公共政策案例大賽等實踐獎。其中,赴河南蘭考民辦學校調研支隊獲得“遠洋之帆”全國大學生實踐二等獎,赴河南內黃暑期社會實踐支隊獲“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優秀成果”獎。此外,同學們也積極參與清華大學SRT挑戰杯賽事進一步訓練學術能力。2014年春季學期起,學院開設了《社會實踐講座》課程,由院黨委副書記趙曙光老師親自授課,院團委實踐副書記擔任課代表,以此更好地為同學們的社會實踐服務。

第二階梯

第二階梯是第一階梯的深化,主要面對大二、大三的的學生。學院開設有金兼斌老師的《媒介調查與統計》、戴佳老師的《傳播研究方法》等課程,為學生們開展調查研究進行規范的學術指導。在第一課堂之外,學院還設有主要由香港嘉裡集團郭氏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的清田工作室,每一年清田工作室將選拔更新成員,這些學生將分赴實踐基地為貴州丹寨和陝西淳化進行社會調研,並將實踐成果總結形成年度調研報告。此外,同學們積極參與清華大學SRT挑戰杯和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在參與中提升學術能力,也更激發了學術熱情﹔2013年度新聞學院共有四件作品入圍清華大學SRT挑戰杯終審環節。

第三階梯

第三階梯主要面向大四以上的學生個體,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上,學院一方面強調“讀萬卷書”,倡導融會古今,學貫中西,要求學生打下廣博而堅實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重視“行萬裡路”,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社會,面向基層,體會國情民情,關注國計民生。學院的老師樂於指導學生們進行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清田工作室也會匹配長期資源培養真正對學術、實踐有興趣有熱情的同學﹔同時還有各種實踐獎學金以及出版資助。新聞學院不少優秀的學生將基層調研成果凝結成為學術專著,並受到廣泛好評。如在讀博士生沙垚於本科期間發表的個人作品《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查手記》、2008級碩士生曾維康的畢業論文《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均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學院清影工作室也支持和輔導同學們拍出了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並在國內、國際大賽中獲獎。在這一階段,學生們的自主研究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其調研、學術成果與社會的發展有了更為契合的銜接。

附2: 主題實踐調研專題項目之“城鎮化背景下的移民問題”

一.背景介紹

(一) 研究源起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二、三產業的轉移。近些年來,城鄉二元結構越來越明顯,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城鎮化成為政府力推的建設項目,造成了大規模移民。

(二) 研究主題

該實踐調研專題是城鎮化背景下的移民問題,探究移民的生存發展狀況。並以此展開,從多方面探究因城鎮化的原因而形成的大量移民的生存狀態,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可否深發至社會結構的改變﹔而從中又可否得到經驗乃至總結模式,為他處所借鑒。

城鎮化下的政府主導移民有用多種類型,如生態移民(寧夏、甘肅等)、災難移民(汶川等)、工程移民(南水北調等)等。而由於經濟等原因自發形成的移民,可從遷出地、遷入地的方面切入。遷出地(如河南、寧夏等)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遷入地(如廣東,浙江)由於外來人員大量涌入,社會結構也產生變化。

本主題核心關注指標為:政策實施,經濟收入,文化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等。

(三) 研究意義

城鎮化的過程是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目前我國正處在巨大的變革當中,城鎮化現象極為突出,也由於地方無法適應城鎮化變化,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研究城鎮化,以“移民”為切入點,容易更加深入了解城鎮化為人們帶來的改變。

本研究著眼點為城鎮化中的“移民”,是因為移民的生存狀態與改善是研究城鎮化問題中的核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注重人的發展也是國家進步的要求。此研究突出體現了人文關懷,將移民問題作為研究中心與重點。

希望通過此次調研,能夠使同學了解深入觀察社會的方法和態度,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更多對於社會普遍問題的關注,並對於中國社會有更多的理解。

二.相關實踐支隊

2013年暑期,一共有三支支隊參與了該項目:

(1)赴湖南省洞庭湖區調研生態保護和“漁民上岸”背景下漁民就業問題支隊

(2)赴福建霞浦連家船漁民生活現狀及現實利益調查支隊

(3)赴河南平頂山尚店鎮移民居民化問題調研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