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余隆:時光中的旋律

2014年11月28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余隆:時光中的旋律

脊 梁

當年在德國求學期間,余隆就像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求學時代》中描寫的那樣,雖然生活清苦,但他始終有那個年齡段人敏感的內心和對身邊事物的廣泛熱情,每天在圖書館念書,在咖啡館裡與哲學家、戲劇家、音樂家和畫家聊天。

在隨后十多年的指揮生涯中,余隆長期奔波於捷克、匈牙利、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士等地指揮演出歌劇和交響樂,積累了許多經驗。而指揮歌劇,也從未因他長年指揮交響樂而疏離或忘卻。

甚至,在指揮中國愛樂樂團演出音樂會歌劇《卡門》時,余隆還進行了他藝術創造的又一次嘗試——他兼任了這部歌劇的導演。

余隆說:“世界上的大多數指揮家可能不會在演出歌劇時選擇自己兼任導演,這不僅因為工作量會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指揮要跨入一個幾乎是全新的領域,帶來新的、有時可能是很大的風險,然而一旦成功,會有令人激動的效果,因為音樂和戲劇這兩個龐大的領域,會因此而產生融合而統一的構思。”

余隆在音樂會歌劇《卡門》中付出的心血,讓他的嘗試獲得成功,贏得了熱烈反響。

余隆像一座音樂橋梁,將眾多世界藝術大師的經典名作帶給了中國的愛樂者,也將優秀的中國音樂藝術作品呈現在世界各國愛樂者的面前。細心的樂迷統計過,僅僅是他執掌的中國愛樂樂團,便與近五百位中外藝術家合作過。正是因為他率領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等藝術機構的委約,許多世界大師的委約作品才能在中國的音樂舞台上進行世界首演。

余隆指揮了由他和中國愛樂樂團委約葉小綱創作的中國版《大地之歌》的世界首演,並在全球多次巡演,這是中國作曲家與馬勒《大地之歌》跨越時空的對話,創造了中國音樂的嶄新歷史。

因為在推動當今世界古典音樂事業發展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德國萬寶龍文化基金會向余隆頒發了年度“萬寶龍卓越藝術成就獎”,法國政府特別授予他“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意大利政府向他頒發了“共和國騎士勛章”。

在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赫伯特·馮·卡拉揚”的那年歲末,余隆開始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在慶祝建院七十周年大會上,授予他國內藝術大學首次頒發的“榮譽院士”稱號。2013年,余隆榮膺國家級學術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最高藝術大獎“中華藝文獎”。

在恩師黃曉同教授的眼中,余隆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騎士。“余隆很有膽識和勇氣,於困境中創建了中國愛樂樂團。我曾擔心地提醒他‘統帥三軍’‘垮台極易’,但他成功了,五周年、十周年,終於躋身世界之林,與國際接軌。運作的效率和經驗讓他肩挑三個大團,他一躍從單一的音樂指揮成為樂團的建設者、創新者、開拓者,成為社會組織者型的新指揮家。他沒有妄自菲薄,而是心存欣慰於眾望之中。他成了中國當今指揮家中的脊梁柱。”

回望往昔的音樂歲月,余隆感慨頗深:“過去這些年間,我與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創造了很多堪稱輝煌的業績,足跡遍及許多國家。雖然,這一切也帶給我成就感和滿足感,但我更熱愛的是贏得新的未來。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慨嘆人生最美的瞬間不能駐足,既然如此,何不去創造和迎接新的美妙瞬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中國愛樂樂團年度音樂季閉幕音樂會剛剛落幕,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逍遙音樂節”舞台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樂團的身影——余隆帶領中國愛樂樂團奏響了中外音樂經典的動人旋律。

夏去秋來,余隆參與創建、擔任藝術總監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又在無數愛樂者期盼的目光中,第十七次拉開了金色的帷幕。

冬日初至,余隆又與格萊美主席尼爾·波特諾一起,登上了為獎掖中國年輕音樂人舉辦的音樂會舞台,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與美國國家錄音與科學學會歷史性地奏響了合作的序曲。

有人問,同時擔任著五個樂團總監的余隆哪有時間讀總譜,他每次在指揮台上指揮樂隊奏響的旋律是如何深深地鐫刻在其腦海中?余隆說:“當年卡拉揚被問及是否太忙,他回答:屬於我個人的時間遠比別人想象得多,旅途中有寶貴的平靜,是讀譜的理想時間。”

如果了解余隆在音樂之外的惜時如金,就不難想象他在寧靜中讀總譜時的從容。一次,一本藝術雜志與余隆約好去樂團拍攝封面照片,一上午的樂隊排練,他心無旁騖,午間,他還有繁忙的公務,隻好等到下午,下午排練中的短暫休息也不便叨擾。直到排練結束,余隆在指揮台前多站了幾分鐘,匆匆拍完照片,又走進了等待著他的樂團會議室。

在余隆辦公室的牆上,挂著一幅音樂大師李德倫寫給他的一句源自古代先賢的話: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

每每面壁讀之,余隆常有所思,亦有所悟。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余隆把每一天都看做是人生樂章新的序曲,新的樂章,正在他不斷地深思、跋涉和創造中開始。(諶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