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依法治理,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習近平同志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他還強調,要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這些重要論述,突出強調了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闡明了推進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和目標要求,為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同志曾在總結“文革”教訓的基礎上深刻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他總結新加坡等國家社會治理的經驗,認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法律是制度的重要體現,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不懈追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這不僅意味著我國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中國的實踐說明,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隻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路,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但是也必須看到,相對於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來說,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制度還沒有達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目前來看,制度和法律都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在制度和法律的執行上、在領導干部和公民尊法守法依法辦事的意識上都還存在問題,影響著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推進依法治理,首先要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強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的思想自覺,逐步培育起全社會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堅定信仰,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難題,使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理的重要環節,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最期盼的是公正,最不滿的是裁判不公。要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堅持“一碗水端平”,公正對待群眾訴求,依法審理各類案件,堅決防止和依法糾正冤假錯案,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近年來,我們大力推進法治安徽建設,加強和改進社會領域立法,深入開展“江淮普法行”活動,扎實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區創建等工作,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圍日益濃厚。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推進依法治理、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我們緊緊圍繞提高司法公信力,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讓司法真正發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長期以來,人民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問題的意願強烈,“信訪不信法”、“以訪代法”等問題比較突出。今后,要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維護權益,特別是對涉法涉訴信訪要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依法終結制度,讓當事人切實感覺到依照法律程序就能公正有效解決問題。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一項重大課題和系統工程,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工作,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為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 |
相關專題 |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