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多方參與,努力形成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習近平同志強調,“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這些部署安排和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張,充分反映了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沒有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沒有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是由方方面面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綜合性、系統性是社會的重要特征。社會治理既是對全社會的治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離不開參與治理的各組成要素的創新。
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治理離不開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也是政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証,沒有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就凝聚不起社會治理的強大力量。社會治理又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必須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能推給市場、社會,該放的權一定要放夠、放到位,交給市場、社會,不能大包大攬,不能職能錯位、越位、缺位。在社會治理上,既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也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調動政府和社會力量兩個積極性。當前,要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職責,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作用,提高群眾自治能力,有效組織動員群眾,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近年來,我們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發展公益性、社區服務性社會組織,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措施,引導社會組織協助政府做好社會服務治理工作,有效激發了社會組織活力。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我們積極整合基層社會服務管理資源,探索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為民服務、綜治維穩信訪“兩個中心、兩個工作站”,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身邊。2010年以來,在銅陵、蕪湖等市積極推進社區治理體制改革試點,撤銷街道並組建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整合信息化服務體系,實現治理層級扁平化、網格化,使社區治理服務達到了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我們注重發揮城鄉社區自治功能,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打更放哨”、“十戶聯防”等群防群治活動,集民智於治安,化民力為警力,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末梢,使城鄉社區成為社會治理的穩固基石。
![]() | ![]() |
相關專題 |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