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泥土中叩問生命的意義——記時代楷模、農業科學家趙亞夫

2014年05月29日09: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泥土中,叩問生命的意義

趙亞夫在鎮江句容戴庄村有機桃園留影。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趙亞夫與本報記者在果樹林裡。本報通訊員 南瓊攝

7年前,趙亞夫——一位農業科學家的名字進入我的視野。黝黑的皮膚,老樹皮一般粗糙的手掌,一雙裹滿泥巴的運動鞋——這,就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

兩年前,再次來到趙亞夫“義務勞動”的地方——鎮江句容戴庄村,我被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震驚:曾經最貧窮、最落后的村子,變成了殷實幸福的小康村。在趙亞夫的帶領下,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而這背后,是他在山坡上被絆倒的十幾個跟頭、冒雨出現在農民家的畫面、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泥土中的身影……我備受感動,連夜寫下長篇通訊《五十一年興農路——記江蘇省鎮江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發表在本報2012年8月16日頭版頭條。

今年大年初一,我又一次與這位老朋友相約。他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照例“跑”到戴庄,村裡的農民說:“有他才算過年。”

而今,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我發現,在江蘇大地、茅山老區,趙亞夫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53年歲月仿如一日?

在我心中,泥土是趙亞夫的本色。他用一雙扎根田地的腳,一顆緊貼農民的心,一個“讓農民收獲滿屋財富”的夢想,詮釋著自己的人生選擇。

“為了革命,瞿秋白獻出了生命﹔而我活著,是為了什麼?”

常州,趙亞夫的故鄉。城西的瞿秋白紀念館,是他每次回鄉必去的地方,常常一待就是半天。

在農民心中,趙亞夫是大好人。而在這位大好人心中,“住”著一個英雄——瞿秋白。

趙亞夫的外婆家,緊挨著瞿秋白紀念館。“1919年‘五四’運動,在體力透支和神經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瞿秋白、張太雷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在酷熱中奔波於街頭,聯絡、組織、演講,而那時的瞿秋白還要忍受肺病煎熬的痛苦”“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敵人逼他投降就范,他堅決拒絕,視死如歸,高唱自己翻譯的《國際歌》走向刑場,慷慨就義,年僅36歲”……外婆口中瞿秋白的故事,貫穿了趙亞夫的童年。與瞿秋白經常“一同出現”在外婆口中的,還有革命烈士張太雷,年僅29歲的他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實踐了誓言——願化作震碎舊世界的驚雷!

4歲時,趙亞夫到覓渡河小學讀書,這是瞿秋白的母校。或許是命運的安排,趙亞夫的老師竟是瞿秋白的摯友——羊牧之。“先生當年講課抑揚頓挫,每每講到瞿秋白和張太雷時,就情不自禁地對我們說‘光明和火焰從地心裡鑽出來的時候,難免要經過好幾次的嘗試,探路共產主義,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趙亞夫回憶。

“為了革命,瞿秋白獻出了生命﹔而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趙亞夫自問了無數遍。

答案逐漸明晰。1958年,趙亞夫來到宜興農林學院求學。“有一次,去縣城的宜興醫院看病,一進大門,醫院的院子和走廊裡滿滿的人把我驚住了,皮包瘦骨的人坐在台階上目光呆滯,還有奄奄一息躺在診室門前等待救治的……”至今,趙亞夫仍常常夢到那天的場景。

當晚在日記裡,趙亞夫寫道:“我是學農的,無數革命志士為中國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為改變農村的面貌而努力呢?”

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為帶給農民幸福安康的日子而奮斗一生,這便是趙亞夫的人生選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