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泥土中叩問生命的意義——記時代楷模、農業科學家趙亞夫

2014年05月29日09: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泥土中,叩問生命的意義

向現代農業探路人致敬

本報評論員

“時代楷模”趙亞夫同志,53年扎根農村,用自己的知識為農民服務,把百姓致富作為畢生追求。他的先進事跡在江蘇大地為人傳頌,而他身上所呈現出的知識分子的高尚品格和社會擔當,感染和鼓舞了更多的人。

從扶貧式開發到致富式開發,再到普惠式開發,趙亞夫用自己獨特的“三部曲”創新了“三農”發展模式,帶領戴庄村村民百姓脫貧、致富、走上新型農業的小康之路,這種不懈的努力和有效的探索,是一個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覺,是一位基層黨員干部的職責,也是一名當代知識分子的追求與擔當。趙亞夫懷揣科研理想,扎根農業實踐,以實際行動証明了知識的價值,為科學發展觀積累了寶貴經驗和財富。

從趙亞夫同志的自述當中,我們看到了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革命傳統的偉大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啟蒙了包括趙亞夫在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知識分子立志報國、造福人民的價值觀,並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斷鼓舞精神、慰藉靈魂、指引方向。以畢生精力奉獻農村土地,心系農民、毫不利己地為村民百姓謀福利,為開拓“三農”事業新成就攻堅克難、鞠躬盡瘁,在追趕現代化進程、縮小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方面目光高遠、殫精竭慮,這種種,都是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革命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傳承,是共產黨員的精神在現代化建設方面的具體體現。

始終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是趙亞夫這樣的“時代楷模”能夠將個人的成就和人民的事業緊密結合的“心訣”,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趙亞夫始終扎根農村、服務農民,退休后依然堅守信仰、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身體力行黨的群眾路線,特別是致力於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吸收並轉化成生產力。知識分子的這種社會擔當和“探路人”的氣質,不但是農業、農村、農民事業科學發展的寶貴經驗,更應該成為國家社會各項事業的精神財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