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浩浩蕩蕩的五四愛國運動激蕩華夏大地,一股紅色巨流開始在遠東大都市上海涌動。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知識分子、革命者、國際友人在這裡會聚,各種觀念、思想、“主義”在這裡交鋒,風起雲涌的新文化運動在這裡發酵、成長,直至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記者重回那一座座非同尋常的石庫門,追尋新文化運動的上海足音。
《新青年》在這裡“鳳凰涅槃”
斑駁的烏木大門、典雅的紅漆窗檐,依稀可見大約百年前的雕梁畫棟……今天,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號——一處典型的兩層石庫門建筑依然住著四戶普通人家。與熙來攘往的商業街區淮海路僅一線之隔,這裡就是95年前五四運動發生后《新青年》雜志編輯部從北京遷往上海的“落腳點”。
這棟建筑始建於1912年,迄今“102歲高齡”。門楣邊有一塊鐫刻著“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字樣的銘牌,其上還有一塊更小的銘牌,刻著“陳獨秀曾在此居住”。
五四運動發生后,1920年春,陳獨秀從北方遷居上海,《新青年》編輯部也隨之轉移到上海。這一年他大部分的光陰都在這座石庫門裡度過,有時縱論時事,有時謀劃勞工運動,並對成立共產主義小組運籌帷幄。
當初這裡的門牌號是“環龍路漁陽裡2號”。樓上廂房為陳獨秀夫婦的臥室,統樓為書房,樓下客堂用於會客。史料記載,彼時“堂上還挂有小黑板,上面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而一樓一側的廂房就是《新青年》編輯部。1920年,這幢石庫門寓所迎來了維經斯基、毛澤東等人。
在狹小的書齋中,陳獨秀先后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並在此辦公。同一年,《新青年》在此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
1920年5月,《新青年》推出《勞動節紀念號》,其中李大釗的《“五一”May Day運動史》闡述了五一節的來歷和偉大意義,陳獨秀的《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直陳時弊。《新青年》的新氣象,被視為五四之后中國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並與工人運動密切結合的重要標志。
今天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樣的轉型可以用“鳳凰涅槃”來形容,最終《新青年》成了中共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勞動界》周刊、《共產黨》月刊等與中共創建密切關聯的刊物,也隨之問世。研究者發現,陳獨秀還在此校對了陳望道翻譯並送至上海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我們全家在這裡守著《新青年》,這老房子都已經100多歲了,牆有點酥鬆,但結構還算挺得住。”白發染霜的趙先生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老宅中生活了近40年,他指著石庫門外正在搭建的腳手架說,“今年房管所准備翻修這裡的屋頂,預防漏雨”。在老趙的設想中,總有一天這裡會變成一座博物館或者陳列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