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五四”后傳——追尋新文化運動的上海足音

2014年05月04日08:27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五四”后傳——追尋新文化運動的上海足音

杜威、羅素不約而同來到上海

今天,當一些西方漢學家回望中國的“五四”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這場始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洪流中,也有歐美思想家的身影。1919年至1921年之間,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伯特蘭·羅素相繼來到中國。杜威是五四運動的見証者,在中國開展了長達兩年多的訪問及演講,羅素在五四運動發生后的第二年來到中國,停留長達10個月。

杜威和羅素都是坐船來到中國的,他們到中國的第一站都是上海。1919年4月30日下午,五四運動爆發前4天,杜威乘坐的客輪停泊在上海港,他的中國之旅就此展開。五四運動發生后,杜威曾在上海與孫中山見面。杜威后來在給女兒的信中描述了與孫中山共進晚餐的情形,其中包括討論“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的問題。

種種跡象表明,杜威被中國“迷住了”,他將自己的行程一拖再拖,在華足跡遍及了當時的10多個省。到了1920年,杜威在其《中國的新文化》一文中指出:“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比杜威年輕13歲的羅素,則在1920年10月來到中國,首站也是上海。史料記載,羅素對中國社會的現狀十分感興趣,自稱“不是來談哲學問題的”,“是來研究中國的社會狀況的”。昔日羅素訪問過的上海“申報館”大樓,如今仍默默佇立在漢口路山東路的轉角處。

杜威和羅素的到訪,適逢五四精神風起雲涌,兩人一場接一場的演講,也為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他們的言論時常出現在同一報章的同一個版面上。已故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指出,伴隨五四運動的發生,杜威和羅素的到來,使“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的理念,以及社會主義的進步思想進一步在中國傳播開來,他們的演講擁有大量聽眾。費正清還在《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一書中感慨於上海這座城市對思想傳播的進步意義。他寫道:上海就是這樣扮演了許多角色--在出版業、報紙和日趨活躍的輿論的支持下,上海還成為中國改革和革命思想的主要中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