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信仰之花永綻放——採訪和宣傳王強事跡札記

2014年04月10日10:3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信仰之花永綻放

  王強在美國訪學期間留影。資料照片

  ●17個月前,一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名字出現在我的視線。採訪他的事跡,我受到意外的震撼,一次又一次心痛,一次又一次落淚。於是,我連夜寫下長篇通訊《用生命守望馬克思主義陣地——“70后”教授王強的人生追求》,發表在光明日報2012年10月29日頭版頭條。

  ●17個月裡,王強的事跡被人們口口相傳。作為第一個報道他的記者,我跟隨王強先進事跡報告團,走進江蘇的機關、高校,作了10多場報告,向數萬人講述採訪的前前后后。他的故事講到哪裡,淚水和力量就在哪裡相伴而來。

  ●17個月后,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追尋王強的足跡時,我發現,王強的名字依舊觸動人們的心。在鹽阜老區,在江蘇大地,在社科界,我親見親聞了一個個比事跡本身更意味深長的場景和故事。

  悲痛中前行的一家

  “今天,我抑制萬千悲痛,站在這裡講述你的先進事跡。我要告慰你:你的人生雖然已經謝幕,但你用生命和熱血澆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之花,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綻放。”

  4月4日,在鹽城舉行的“王強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孫衛芳再一次以妻子、以同行的身份,站在報告席上。那是一雙讓人不忍面對的眼睛,充滿著血絲,紅腫得厲害,長時間的傷痛和失眠使孫衛芳顯得異常憔悴。

  “矛盾和痛苦無時無刻不在纏繞我。作為妻子,我隻想悄悄保留和王強的所有回憶﹔可作為同行,王強不該是我一個人的,他是大家的。”

  2012年10月,王強去世一個月,我帶著他剛剛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的專著《中國共產黨“勞資兩利”政策研究》,第一次採訪孫衛芳。她撫摸著書,就像撫摸著丈夫的臉龐:“如果能再給王強一個月,哪怕10天,這本書會更加完善。”那是一本凝聚著夫妻心血的書,在與病魔抗爭的4年裡,王強沒有停止研究,孫衛芳站在王強的病床前,一遍遍梳理著丈夫的手稿,共同完成著書立說的願望。

  一年多來,我多次和孫衛芳交流。當人們被王強的精神感染之時,孫衛芳超乎常人的堅強讓我肅然起敬,我看到了一個和王強一樣,對家庭負責、對黨的教育事業無比忠貞、對真理執著求索的“70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我要感謝很多人。”孫衛芳說,“特別是老父親,在最艱難的時期,他給了我無限的力量。”

  王強的老父親是一名老黨員,兒子去世后,看著孫衛芳如此痛苦、辛苦,老人抑制住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說:“我還有力氣,家裡的事可以幫忙照顧,你放心工作!”而17個月前的那次採訪,面前的老人熱淚縱橫:“我的孩子一直是我的驕傲。”

  2013年9月5日,離王強去世一周年隻有短短3天,老人突發心肌梗死,離開人世。飯桌上,留下一碗親手為孫衛芳熬的熱百合湯。后來,孫衛芳把百合湯放到冰箱裡,直到壞了也舍不得扔。

  接連送走兩位親人,孫衛芳覺得天都塌了。“我不願意去承認,其實我是害怕,我想逃避。但我必須面對。”孫衛芳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昌昌。

  在昌昌的記憶裡,是父親寬厚的肩膀、健碩的手掌,背著、牽著他一同走過似水年華。

  “爸爸,我也蠻喜歡歷史的,你說將來我選文科好嗎?”

  “好啊!”病中的王強萬分驚喜:兒子也對自己的黨史研究產生了興趣。

  “要是學文,就順著爸爸的研究走下去,爸爸這些資料你都能用得上!”

  “你自己不是一直在用嗎?為什麼給我用?”父親差點說漏嘴的一句話,讓昌昌隱約感覺到,父親的病並非像家人告訴他的那樣簡單。

  那是2010年,望著病榻前臉色蒼白的父親,昌昌寫下《走過》:“爸爸,你我走過的日子已深深嵌入了我的成長歷程,父愛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中。離別只是一種常態,若命運真該如此,我相信有勇氣獨自走過未來的道路。”

  2012年9月,死神真的來臨了。

  理科成績突出的昌昌最終堅持選擇了文科,孫衛芳清楚,懂事的兒子是想為父親做點什麼。

  墓碑前,默念碑文:善詢常聆,已成往昔,睹物思親,能勿悲乎!雖勒石立碑,亦不敷旌表。唯先父之言傳身教永銘吾心。昌昌輕聲對母親說:“媽媽,我想一個人待一會兒。”“媽媽在外面等你。”一轉身,淚水奪眶而出。

  我說:“孩子懂事,是好事。”孫衛芳輕輕地搖了搖頭:“他太懂事,我才更擔心。”

  17個月過去,一切就像是在眼前。從與王強道別,對這個家庭的考驗頻頻降臨。但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讓一家人悲痛中前行至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