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縈繞人心頭
清明。這是我第二次來到王強墓前,青青小草已經長出。我和王強的親人、師生一起,在墓前深深鞠躬,把一束束鮮花輕輕地放下。
“您的理論課,讓浮躁不安的我們靜靜聆聽,至理名言與現實接軌,使我們與信仰之神越走越近。”手撫墓碑,陳萬寶念著寫給恩師的詩,眼角挂滿淚花。
1995年的盛夏,鹽城師范學院的操場上,兩個人頂著烈日站軍姿、踢正步,他們是王強和陳萬寶。“我開學來遲了,王老師就陪我把軍訓補上﹔我得了闌尾炎,王老師就把我背到醫院,一切都恍若昨天。”陳萬寶說。后來,陳萬寶開了個律師事務所,按照王強的建議,他在事務所成立了黨支部。他堅信,把黨支部的作用發揮好,是對恩師的慰藉。
春風拂起,花香縈繞。鹽城師范學院的校園裡,一老一少沿著王強生前踏過的路,並肩而行。老者,名為左用章,年過六旬,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強的碩士生導師﹔少者,名為柴靜,正值花樣年華,江蘇大學碩士生,王強生前最后一屆學生。
“以前,逢年過節,王強肯定會給我發信息問候,這一年多,當我再回味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不在了。”左用章感慨。如今,兩幅畫面一直交替出現在左用章的夢境裡:教室裡,一個大個子總坐在第一排,認真地聽講,用心地記錄——這是14年前,王強在南京師大求學時的場景﹔病房裡,滿是書籍,那個大個子咬著嘴唇,在愛妻的陪伴下,寫下自己的點滴思緒——這是兩年前,王強在醫院一邊做化療,一邊做課題的場景。夢醒后,常常淚濕枕巾。左用章說:“我了解我的學生,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也正是這份真愛,讓他對研究魂牽夢縈。我雖為師,但我要向我的學生學習。”
“在他的課堂上,我和他一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魅力,辯証唯物主義令我著迷。”柴靜的身上流露著一股對馬克思主義的執著和熱愛,她挺直腰板說:“我已經決定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想把研究做下去,做像王老師一樣的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王志國,鹽城師范學院年輕教師,他以王強為鏡,反復告誡自己科研工作要戒除浮躁與功利﹔賈后明,王強的同事,他接過王強的接力棒,申報了國家級課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歷程研究﹔王強生前傾注無數心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研究團隊,正不斷壯大,去年又拿到了4個國家級項目,教授、博士也由8人增至20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已經獲批江蘇省重點專業。
音樂學院學生陸士國是紀實情景詩畫《信仰之光》裡的一名舞蹈演員,他說:“有一束光,把王老師照亮,王老師也像一束光芒,溫和而強大。對我們100多位同學來說,參與演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經濟法政學院劉雪晴同學是王強先進事跡宣講團的一員,她告訴記者,自己正在准備思想政治教師編制的考試,希望將來自己的課堂能夠和王老師的一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未曾謀面似相識
從事新聞工作30年來,我採訪報道過的英雄模范不勝枚舉,他們身上都閃耀著暖人心懷的光芒。而在我寫過的所有典型人物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王強。
作為王強事跡的報道者和宣講團成員,在各地作報告一年來,每每動情之處,我總是哽咽難言,不免淚流滿面。隨著宣講的繼續和報告的深入,我對這位“70后”年輕教師有了更多的認識。我無數次思索,究竟是什麼讓他能夠在信仰的戰場上,時刻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狀態?
我不得不說,王強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平凡人,也是純粹、頑強、執著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輝,如春雨般潤澤心靈。
生於20世紀70年代,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時代在王強心靈上播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了根,發了芽,長成了樹。他在病榻上指導論文,在治療中完成書稿,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延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