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召全黨解放思想,為農村改革的啟動創造了寬鬆的政治氛圍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他在設計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把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放在整個國民經濟改革和發展戰略的首位。從1977年冬開始,他就“到處點火”,首先點燃的就是農村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放寬農村政策。1977年11月,他在廣州聽取中共廣東省委負責人匯報時特別談到了農村政策問題。他說: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也是個全國性的問題。要清理一下。說什麼養幾隻鴨子就是社會主義,多養幾隻就是資本主義,這樣的規定要批評,要指出這是錯誤的。
三個月后,他在途經四川時,又對四川省委負責人談道:農村和城市都有個政策問題。農民一點回旋余地沒有,怎麼能行?農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零碎地解決不好,要統一考慮。自己范圍內能解決的,先解決一些,總要給地方一些機動。
二是擴大生產隊的自主權。1978年5月開始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鄧小平支持和領導了這場運動。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突破禁區。這就為農村改革創造了寬鬆的政治氛圍。鄧小平說:我們做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要認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當時全國農村仍在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然而1978年9月,鄧小平在視察東北時卻說:學大寨要實事求是,學它們的基本經驗,如大寨的苦干精神、科學態度。大寨有些東西不能學,也不可能學。比如評工記分,它一年搞一次,全國其他人民公社、大隊就不可能這樣做。取消集貿市場也不能學,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學,小自由完全沒有了也不能學。鄧小平連用了幾個“不能學”,對人們震動很大。這幾個問題一直是困擾地方干部特別是農村干部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農民積極性、阻礙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鄧小平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一直不敢說的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12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特別強調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開動腦筋,擴大生產隊的自主權。這對在全國悄然興起的農村改革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三是默許包產到戶。鄧小平關於調整農村政策問題的講話,特別是解放思想這篇講話,對農村改革影響很大。在這前后,一些農村中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調整農業政策的辦法。廣東一些地方開始試行包產到戶,四川一些地方試行包產到組,安徽的一些農民甚至搞起了包干到戶。對各地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活的自覺行動,有些人擔心會瓦解集體經濟的所有制基礎,表示強烈反對﹔有些人則堅持可以試驗。鄧小平和其他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以及地方上的一些領導同志採取了默許的態度,這就為包產到戶的存在和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