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讀中華經典,領悟——

領導力六層次

魯貴卿

2014年01月29日09:00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領導力六層次

2003年以來,我們中建五局每年推薦一本書,其中有《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國學的內容。近期,我從國學中把一些經典的內容提出來,分了幾個方面,形成了關於領導力的一些思考,今天分享給大家。

我始終有一個想法,可能有點自不量力,那就是“中國管理該登場了”。以中國人的智慧來說,我們不需要“言必稱西方”,西方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是中國也有很多好的東西需要我們堅持發揚。現在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比如說,高考中英語考試分數的比重就要下降。實際上,國外也不是什麼都好,中國也不是什麼都差。當然,我們總體上還是有很多不足。黨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三個自信,即“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認為,作為我們企業界的人,還應該講“管理自信、機制自信、文化自信”。平時我在思考一些管理問題時,就經常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考慮。比如說,我們開發的樓盤,就不會採用“托斯卡納”之類的洋名字。我總認為,我們中國的文字、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足以能夠表達清楚我們要表達的意思。再比如說,我們五局解決人的問題,就沒用“平衡計分卡”那一類的工具,我用“都江堰三角法則”也把它解決好了。都江堰是誰的?是我們中國人的,幾千年了,都江堰還在發揮功用,這是世界罕見的。所以,要善於從我們的“老祖宗”那裡去汲取營養和智慧,這是我一貫的思維習慣和思考方式。

這次,我將領導力的理論與國學的思考相結合,形成“領導力六層次模型”,但我感覺叫“模型”太模式化,所以我把“模型”兩個字去掉,就叫“領導力六層次”(如下圖)。

什麼是領導力?領導力可以分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六個層次。如果你具備這六個層級的能力,你的領導力就牛氣了。

首先要“格物致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就是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認識並掌握客觀的規律,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分析水平,增長處理人和事的能力和智慧。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把這個事物用格子分隔開來,分門別類,再分析它的內在聯系性,然后裝到你的腦子裡,變成你的智慧,這叫做“格物致知”。再就是要“誠意正心”。什麼是“誠意正心”?誠意,就是使自己的用心更真誠、更可信、更實在。正心,就是讓自己的內心更正大、更光明。誠意正心,就是讓自己的心靈,變成真正的光明體,發出信實、正大的光芒,去引導自己的生命,走向光明、正大的路程,去點亮自己,去照亮別人和周圍的世界。誠意正心是人的生命最核心的部分。否則,即使你有了知識,但你的意念都是歪的,你整天想著偷人家,搶人家,害人家,那你就算有能力,也是負能力。然后是“修身”,“修身”講的是修養外在的氣質和行為。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而后才是“齊家”。我們企業也是一個家,是一個大家庭。治理企業也是“齊家”的一部分。如果能力再強一點,可以“治國”,然后再是“平天下”。這是從內到外、自近而遠地闡述領導力。

在“領導力六層次”中,“平天下”是最厲害的。我感覺,從狹義理解,能夠“平天下”的人不太多。武力“平天下”算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思想領域的“平天下”。孔夫子就是一個代表。昨天我們接待了兩位瑞士客人,他們對我們的展廳很贊賞。辦公室的小李給他們介紹“孔子”的時候,他恭敬地說是“孔夫子”。“孔夫子”的稱謂,就包含著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尊重。除了孔夫子用儒家思想來“平天下”,還有老子,他是用“道”來“平天下”的。當然,秦始皇通過武力也叫“平天下”,但他是有限的。毛澤東建立了新中國,也是“平天下”的一種,從文化思想影響上看,毛澤東也應該算是一個高峰。“治國”,剛才講的這些皇帝們、偉人們,就是治理國家的。我們大家平時講起“治國”、“平天下”的時候,好像這些離我們比較遠,其實不然。如果從廣義的層面講,可以說,每個人都把自己修養好了,每個企業都把自己治理好了,天下國家自然也就好了。這也是治國、平天下。從這個角度講,治國、平天下離我們並不遙遠。包括我們對國家有一些建設性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大家都來傳遞正能量,這就是為“治國”、“平天下”作貢獻。然后是“齊家”的層面,我們在座的人能多想想“齊家”的事,你的領導力就強了。怎麼才能“齊家”呢?要“修身”。這“修身”怎麼修呢?要“誠意正心”。怎麼去達到“誠意正心”呢?要“格物致知”。

“領導力六層次”,從裡到外是一種能量的散發,從外到裡是對能力的要求,這就是領導力六層次模型所要反映的,我從內向外畫了個箭頭,還要再畫一個箭頭從外向裡,實現雙向互動。你要想散發能量,提高能力,你就要擁有“核動力”。“核動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模型的圓心“格物致知”,也就是認識事物的能力。為什麼有的人能管好企業,有的人就管不好呢?是因為“格物致知”的能力不同。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管理能力自然就差了。但是,有了這種能力,你還得“誠意正心”,這是人生“核能量”的能源儲備庫,隻有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你才能影響你的周圍,你的影響力才會提高。做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有外面的“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

大體來講,這就是“領導力六層次”的邏輯關系。這是我把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中的“八條目”,重新組合成六個層次,結合我們企業的發展,結合企業各級干部領導能力提升的要求,所做的一個闡發。《大學》的主要內容,按朱熹的解釋就是“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把其中的“八條目”整合為“領導力六層次”,也就是把“格物、致知”合並在一起,把“誠意、正心”合並在一起,因為,格物、致知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誠意、正心也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這樣“八條目”就變成了“六層次”。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模型,我下邊引用一些古典、經典來給大家一一做出解釋。

第一層 格物致知。

《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是五局“每年推薦一本書”活動今年推薦的讀本。我們說“格物致知”,就是要找出規律。規律是什麼?是“道”。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你道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這個“道”字怎麼寫的?拆開來看,一個“首”加一個“走”,就是“道”,也就是“面之所向,行之所達”,就是“道”。但是,你寫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道”不出來、表述不出來的,一旦能“道”出來,那就不是“道”了。包括“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道德經》被稱之為“玄妙之學”。但是,雖然“格物致知”的規律是摸不著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宇宙在某一個“時點”或“極點”一下就爆發了,開始不斷地延伸,但這個延伸也不是無限的,到了極限后它又要進行收縮,偌大的宇宙最終收縮到直徑大約二十五公裡這麼一個狀態,到了這個時候,又會來一次大爆炸,循環往復。這個過程多久呢?歷經幾百億萬年。在這個爆炸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微粒、塵埃,其中有一部分就變成了人。人類的歷史有100多萬年,相對於個人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了,但相對於整個宇宙也是很短的。我們講太陽系,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這都是規律性的體現。人要想改變宇宙的規律,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認識這種規律,遵循這種規律。地球幾十億萬年運行形成的溝溝壑壑、山山水水,我們不能總想著去改造它、打破它,一個是你做不到,再者你打破了,你將受到懲罰。因為地球還在運轉,它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的過程中,你不能人為地去干擾它、破壞它,隻有去適應這個規律。為什麼說風水學是有一定道理的呢?地球表面有這高高低低,所以,氣流啊,風啊,雨啊,這些東西的形成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們要研究這種規律,遵循這種規律,而不是試圖改變這種規律。恩格斯說過:“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征服,就是自然界對人類報復的開始”。因為你把地球的平衡打破了,它就需要尋找新的平衡,在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中,受傷害的是人類。

這是從大的方面講。從小的方面也可以體現規律性。世界是由原子、質子等很多很小很小的粒子組成的。粒子雖然小,但它在左右這個大的宇宙。人類相比它來講,又是很大很大的,但人類想要改變它也不可能,人都看不見它,隻有遵循這個規律。基因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不管是很大的事物,如宇宙,或很小的事物,如基因,人類都沒法改變,隻有在可操作的范圍內,認識這種大的規律、小的規律,並遵循這種規律,運用這種規律。這樣,你才能得到好處。否則的話,你就要受到懲罰。這是對規律性的認識,也就是對“道”的認識。這種規律性是非常奇妙的,比如,現在最快的計算機,每秒能進行10的48次方運算,這是什麼概念呢?一秒鐘,就相當於人類感覺一萬年的時間!所以現在叫“一萬年太久,隻爭一秒”。企業運行也有自己的規律,比如說我們中建五局搞三大業務板塊,推動轉型升級,使我們十年來保持企業高速健康發展,也有一定的規律。我們怎麼樣去認識這種規律,將其運用於我們的實踐,這是非常重要的。

“格物致知”這個層面,《道德經》裡還有一句話可以闡述,就是:“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思就是,“道”雖然很朴素,很小,但天下沒有能讓它臣服的,人們隻能夠臣服於它。當王侯的人,如果能夠守住這個“道”,萬物自然而然就臣服於你,人們不需要給萬物下達各種指令,他們就可以自動均衡地發展了。我們不是“侯王”,但是如果我們能守住“道”,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一切艱難也都可以像步履平地一樣通過,萬物都會順暢地聽我們擺布。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循“道”,遵循事物的規律,遵循適合我們企業發展的獨特的“道”。

“道”這麼玄妙,那平凡人怎麼來理解呢?我感覺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意思是說,世上最好的事物就是水了,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並且“處眾人之所惡”,眾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它去,水總是往低處流的,水能破解萬物,萬物都離不開它。水的這個特性,幾乎接近於“道”了。所以,如果說“道”你不能理解,那你就仿效水的特性去做就行了,居住要有選擇,胸懷要博大,待人處事要真誠友愛,說話要言而有信,理政要善於治理,做事要能干,行動要選擇時機,總之要符合規律,順天而行。通過“不爭”,從而達到“無尤”的境界,就是做什麼事都能夠恰到好處,讓人沒有什麼可埋怨指責的。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經典《大學》裡邊的話,現在我用道家的經典來印証儒家的話。我認為,儒家和道家,都是講“道”的,都是講做人最基本的東西的。區別在於,道家更加理論化一些,儒家更加實踐性一些。但是,中華文化同出一源,在講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在認識規律這個事情上,儒道是相通的。我引用道家經典來解釋儒家經典,也是希望給大家傳遞這麼一個信息。

第二層 誠意正心。

如何做到“誠意正心”呢?首先,要像《論語》所說:“民無信不立”。民,可以是講眾人,也可以是講個體。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信不立。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個體,也是無信不立。你要想“立”,你就必須講“信”,這是最根本的。你不講“信”,最后傷害的是自己,你就“立”不起來。所以,我們中建五局的“信·和”文化是一個好東西,“信和”的內涵,先哲們都已經論述了,我們五局人要珍惜我們的“信·和”文化,踐行我們的“信·和”文化。

“誠意正心”,除了這個“信”,還要做到什麼呢?我引用論語的一段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有一次,子路向孔子求教,如何才能把自己修煉成“君子”,孔子說,把自己修得恭恭敬敬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端庄得體,讓人沒啥可挑剔的。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回答,把自己修好了,還要給周圍的人帶來好處,給周圍的人帶來正能量。子路又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回答說,周圍的人安定了,還要繼續修己以安天下百姓。能夠通過修己來安定百姓,恐怕堯舜都很難做到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是我們修煉的三個層次,其中“修己以敬”,是最基本的前提,然后再“安人”,再“安百姓”。如果我們連“安百姓”都能做到了,那就比堯舜還做得好。堯舜是古聖先賢,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他們看齊,就像毛澤東講的“六億神州盡舜堯”,那整個社會就肯定是好的了。

《道德經》裡還有的一句話,也是講“誠意正心”的,就是:“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愛表現、愛張揚的人,不夠明智,不夠聰明﹔自己認為自己一貫正確的人,不能彰顯,不能被別人認可﹔自己認為自己作了很大貢獻的人,其實並沒有功勞﹔自己不虛心,總喜歡驕傲自滿的人,不能夠長遠。我們要“誠意正心”,就不要做“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做沒做到“誠意正心”,怎麼去反思呢?“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德思義”。就是說在這九個方面,你要不斷去“誠意正心”。看的時候,你要思考自己看清楚了沒有,不要什麼事情都沒看明白,就作出決定﹔聽的時候,你聽清楚了沒有,同樣需要思考﹔你的面部表情,是不是做到溫順謙讓了,是不是還是“張牙舞爪”的,不夠恭敬,不夠溫順,不夠溫和﹔你的外貌、形體是不是對人恭敬,能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形象﹔你是不是忠誠你的上級,忠誠你的國家,忠於你的誓言和諾言﹔你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敬業愛崗,是不是懷著一種恭敬的心情去做,是當“差事”還是當“事業”在對待﹔有疑問的時候,你是不是認真分析尋求答案,有沒有想當然﹔遇到不平,你有沒有發怒,有沒有想到發怒可能帶來的難處﹔得到了,有沒有想想,是不是符合道義,符合正義,符合法律,符合公理,等等。我想,“誠意正心”,你能做到這幾條,就算差不多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