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讀中華經典,領悟——

領導力六層次

魯貴卿

2014年01月29日09:00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領導力六層次

第三層 修身。

在“修身”的層面,我總結了君子的十種品格,簡稱“君子十品”。縱觀《論語》裡邊有107處是講君子的,這裡面不包括君王的君,只是講君子的君。我在這107處中挑出30句,然后將這30句又歸納成十個方面,就是“君子十品”。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十個方面做到了,就能成為君子了,我們的修身就修好了,領導力也就提升了。

君子第一品,是講孝和仁的,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乎”。儒家思想是講仁的,孝弟是仁的根本,你想對父母都不尊重孝順、對兄弟姐妹都不關愛的人,他能做好人嗎?五局是個大家庭,我們都是兄弟姐妹,我們都要相親相愛。另外,除了孝弟,君子還要做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就是說,君子隻有庄重才有威嚴。有的人見了領導勾肩搭背、拉拉扯扯的,搞得領導也沒有威信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不庄重就會輕浮,無法沉澱。君子要善於學習,因為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更重要的是,君子要講忠信。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毛病不要忌憚不要掩飾,改正錯誤就好了。

君子第二品,是講學習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古代這個“說”是通假字,通喜悅的“悅”。“時”的古體字是一個日,一個土,一個寸。講的是古代利用太陽影子記時的晷,一個時辰那個影子走一寸的地,但是這一圈轉過去了,第二天又轉回來了,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我們常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裡的“一寸光陰”也就來自這裡。“時習之”說的是“好書不厭百回讀”,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學習。學到老,活到老,活到老,學到老。這個“習”字的含義,一是復習的習,另一個是練習的習。“習”的古體字,上邊是一個羽毛的羽,下邊是一個白字,表達的是一隻小鳥在白天練習飛翔的形態。在這句話中的“習”不僅是復習,還是練習的含義。練習是最重要的,學完后是為了去用的,能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實踐,當然是一件喜悅的事了。“有朋自遠方來”,這是說對待朋友的,朋友從遠方來看望我們,我們肯定高興啊。“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人家對你不了解,你也不要抱怨。有的同志做了幾件事,領導沒有表揚,就生氣了,這個不夠君子。一定要把這些不君子的行為修正掉。

對“人不知而不慍”,還有一個注釋,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什麼意思呢?君子隻需擔憂自己沒有能力,不要擔心人家不知道你有能力。你隻要真有本事,大家就會知道,一時不知道,以后也會知道。

這是君子第二品,講的是對待學習,對待周圍的人,你要怎麼去做。君子要善於學習,並且凡事要善於從自身上找原因。

君子第三品,是關於言與行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說話的時候要三思,行動的時候要敏捷快速。毛主席比較喜歡這兩個字,給他的兩個女兒起名“李敏”、“李訥”,希望她們能夠像孔夫子說的那樣“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裡還有一句,也是類似的意思:“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對於言過其行、言過其實,君子是感到恥辱的。這是講“言”與“行”的關系。沒本事不要急於說大話,吹牛吹不起高樓大廈。我們應該少說多做,在做中學,在學中成長,長到一定程度,不用說,大家也都會看到,大家也就知道你了。

君子第四品,是講義和利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對“義”看得比較重,小人對“利”看得比較重﹔君子心中思考的是德行,小人考慮的是小利、私利﹔君子行動前參考道德法規,小人往往有僥幸的心理,總想干一些壞事又不被人發現﹔發達的時候大家都能做好,到了窮困潦倒時怎麼衡量君子與小人呢?君子在窮的時候能夠安於貧困,小人就開始亂七八糟了。所以,即使遇到最困難的情況,也能做到堅守底線,這才是君子的行為。

君子第五品,是關於交友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態度和順,但不會苟同別人。小人容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實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小人總是同流合污的,君子有他的原則性。君子怎麼去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就是說,直率的,心胸廣闊、能夠體諒別人的,見多識廣的,都是有益的朋友﹔性格古怪的,優柔寡斷的,使壞、搞陰謀詭計的小人與佞臣,這些人不要交。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交朋友就要交這些高雅的、能夠傳遞正能量的朋友。

君子第六品,是關於待人處事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有一些人,看到同事提職了,有好事了,就寫舉報信。這是什麼行為啊?小人啊。盡是用的一些陰損的招兒。君子要成全別人的美事、促成別人的好事。還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坦蕩,小人心胸狹窄,總是東家長、西家短的,喜歡傳謠。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很多人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以訛傳訛,也不夠君子,也不夠坦蕩。還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能反思自己的毛病,小人往往找別人的毛病。我工作沒做好,是領導不重視,朋友不關心,同級不支持,下級不努力,都是外在環境不好。不找自己的毛病,不從自身找原因。一有錯誤,馬上推脫,這不是我干的﹔一有好處,馬上往自己身上貼,這是我干的。攬功諉過,典型的小人行為啊。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君子厭惡總是說人壞話的行為,厭惡下級毀謗上級的行為,厭惡逞匹夫之勇而不講禮節的行為,厭惡粗魯莽撞而頑固不化的行為。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既有君子的成分,也有小人的成分,如果我們把身上小人的品行都修正了,就隻剩下君子的品行了。要把君子的行為發揚光大,把小人的行為去除,這是修煉的本質。

君子第七品,這是講敬畏心的。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是不是有所敬畏,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有三畏:對於天命和規律性要尊重,對於上級和長者要敬畏,對於聖人的教誨要聽從。小人不知道敬畏,也不知道害怕。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人連鬼都不怕了,他還怕法律嗎?法律都不怕,他還是個人嗎?“狎大人”,就是對長者不敬重、不尊重。毛澤東是多麼偉大的人物,幾百年中國才出這麼一個人,一些人把他說得亂七八糟的,這種行為就是“狎大人”。毛主席今年誕辰120周年了。你想前后一共幾百年就出這麼一個,我們怎麼能夠不尊重他呢?!拿住他一點小錯誤,無限上綱上線,詆毀他,污蔑他,這都是小人啊!

君子第八品,是講如何對待錯誤的。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沒有過錯呢?有過錯。君子的過錯像什麼呢?像日食月食的樣子。日食月食誰都看得見。但君子隻要把錯誤改正了,人人都景仰他。我感覺,毛澤東的過錯就是君子之過。君子有了錯誤,不要試圖去掩蓋,因為掩蓋需要謊言,謊言多了,你就“圓”不過來了。本來犯一個錯關系不大,一下子就可以解決的,但你一掩蓋,最后你就需要很多謊言和過錯來彌補,還不一定能掩蓋得了,實在是得不償失。不如坦然面對,聞過則改,善莫大焉。

君子第九品,是講人生態度的。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天命就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你對規律性沒有認識,違背規律去行事,就無以成為君子﹔不知禮節,你就不足以在社會立足﹔不能了解言語背后的含義,你就不能真正地懂得一個人。所以要“知命,知禮,知言”,尊崇好的東西,明辨是非,不要“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譬如說父母、長者、領導批評了你,要知道好歹,他是對你好,即使有些冤屈,這些批評也是善意的。要正面地去理解這些事情。

君子第十品,是講綜合儀態的。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孔子評價鄭國的宰相子產的身上,有四點最能體現君子的風范:第一點就是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恭敬自己、尊重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不要指望別人真正尊重你。怎樣尊重自己,用現代的話說可以叫“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同時也要注意外在的形象,以及與不同人交往的深淺程度等等。第二點就是尊重上級領導,包括對事業或者說職業要敬業。第三點就是對老百姓、對下屬要施以恩惠。第四點是指在用人的時候要講義。另外,還有一句話,是形容君子給人的印象與感覺。“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遠遠望去,君子外表很庄嚴、很威嚴,有點可怕的味道﹔但是接近他的時候,感覺很溫和、寬厚﹔聽他講話,則嚴謹不苟,很有指導性,都是一針見血的道理。

這便是我從道、學習、交友、言行、義利、儀態、為人處事、是非判斷等等方面,講述的“君子的十品”,即作為君子應具備的十種品德。在“修身”這個層面,如果你這十條做好了,你就是真君子!雖然離修成神仙、修成聖人還很遙遠,但孔夫子說了,他都沒有見過聖人,那我們要修成聖人也不大可能,修成君子就不錯了。

第四層 齊家。

“齊家”,我引申為帶團隊,這裡我把“大家”的概念多說一點,“小家”的概念少說一點。

首先是《論語》裡這一句,“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團隊要帶好,以身作則最重要!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還是不容易的。

再一個是《孫子兵法》裡有一段話:“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這是《孫子兵法》裡對帶隊伍的論述。意思就是,將士卒視作嬰兒一樣地愛護,他就可以跟你一起赴湯蹈火﹔將士卒視同自己的愛子一樣,他就可以為你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寬厚,那你就不能指揮他﹔你過度溺愛他,即使他犯了錯,你也不整治他,嬌生慣養,最后他就是不能用的廢物。所以,帶隊伍不能“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一定要厚待而有原則。團隊內部,要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要強調紀律性。否則,你的團隊是帶不好的。

另外,《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也是講帶隊伍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什麼意思呢?領導有四種境界,第一種叫“不知有之”,不知道他的存在,自然就和諧了,這是最高的境界﹔第二個境界,“親之譽之”,大家很親愛他,稱贊他,美譽他﹔第三個境界是“懼之畏之”,就是害怕他﹔第四個層次叫“惡之侮之”,大家都不尊重這個領導,這是最糟糕的了。我感覺,做領導的,要好好修煉自己的領導力,不僅應該做到第三個層次,還應該做到第二個層次,最好是能達到第一個層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