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

2014年01月11日13: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

七、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法治進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認真貫徹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法治內蒙古建設進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0)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堅持、完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健全地方立法起草、論証、協調、審議機制,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健全“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制度,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完善“一府兩院”落實人大監督意見、辦理人大代表建議的制度。加強執法檢查,積極開展工作評議,依法運用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探索開展滿意度測評。健全預算決算審查監督機制,發揮好國有資產監督職能。建立健全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和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代表制度。增強人大工作透明度,完善公民旁聽常委會議制度。重視基層人大工作,解決基層人大履職中的實際問題。

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和社會協商。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民主黨派委員會向自治區黨委提出建議制度,深化黨派合作與協商。發揮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研究出台推進協商民主的措施辦法,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各級黨委和政府、政協制定並組織實施協商年度工作計劃。完善人民政協制度體系,規范協商內容和程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在政協健全委員聯絡機構,完善委員聯絡制度。

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暢通民主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完善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規范基層重要事務決策內容和決策程序。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實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

(31)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堅持依法治區、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完善立法聽証、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公布制度,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形成民主開放包容的立法工作機制。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結合,增強地方性法規可操作性。建立立法后評估機制,提高立法質量。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審查機制,建立政府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嚴格執行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健全行政執法調查取証、告知、聽証、集體討論決定、罰沒收入管理、執法爭議協調等制度。合理劃分行政執法職能,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加強對行政執法的法律監督,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健全完善責任明確、管理規范、投入穩定的行政執法經費保障機制。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改革司法管理機制,推動自治區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確保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証據排除規則。健全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32)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其內設機構權力和職能,明確職責定位和工作任務,健全完善“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保証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規范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職責權限。加強和改進對主要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制定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辦法、黨政機關正職監督辦法。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深入開展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和廉政監察。加強對領導干部經濟決策、經濟管理等經濟責任方面的審計監督。健全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制,運用和規范互聯網監督。

推行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廣電子政務,加大網上公開力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增強文化軟實力。

(33)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加快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理順關系,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建立和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組建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使用管理辦法。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服務規范,加強績效評估考核。深化盟市、旗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快理順自治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制。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理順互聯網管理體制,完善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融合發展,建立現代傳播體系,增強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整合自治區新聞網站,建設盟市新聞網站,支持和保障重點新聞網站在新聞報道中的採編權、首發權。建立新聞例行發布制度和重大事件及時發布制度。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

(34)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允許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加強文化產品市場建設,培育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產品市場,鼓勵開發文化衍生品,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開。加強版權保護。建立多層次文化要素市場,健全文化資產評估體系和文化產權交易體系,發展文化資產交易市場。推進文化資本市場建設,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有效對接。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建設一批現代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35)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評估考評體系,搭建公共文化數字化管理平台。

明確文化設施功能定位和管理責任主體,健全社區與機關單位文化服務設施共建共用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

創新財政對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公開招標和政府採購制度,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產品和服務進入採購目錄,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36)提高文化“走出去”水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支持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文藝院團、文化產品走出去,提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完善文化出口扶持政策,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以參股、並購等多種形式走向海外。積極參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增強文化安全意識,維護國家和地區文化安全。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