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萬俊人:道德的力量

2013年12月19日11: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道德的力量

道德建設如何攻堅克難

“診斷病根是治療疾病的第一步,我們要對道德建設有信心。首先,法治秩序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要齊頭並進;其次,特殊群體(尤其官員群體、知識分子群體等)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公共示范和社會引領作用;最后,每個人都應努力成為有道德的人,從根本上說,為人有道、行之以德並非是為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我國目前的公民道德建設需要攻克三個難點。第一,我們社會亟須道德先進群體的公共示范和社會引領。道德文化的養成和傳播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播,而是一種“見諸行動”的道德示范和先進引領。沒有具體的行動示范,我們很難充分理解和接受某種道德知識和倫理教誨,更不用說去自覺踐行道德倫理了。然而,當今最能發揮示范作用的兩個群體沒有擔當起重任,有的甚至充當了反面角色,自然不能達到好的社會道德效果。

第二,我們亟須強化社會法制秩序的建設。當社會法制建設存在明顯漏洞時,不道德的機會主義者就有可能得逞,這種得逞的反效應會增大我們整個社會道德改善的難度。社會的道德環境應當有利於道德正能量發展,對道德負能量有越來越嚴厲的約束控制。由於法制的缺失,我們還沒有形成德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道德呈現一種拉鋸式的發展,人們還不能清晰地看出道德快速改善的大勢,這多少影響了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心。

第三,目前,我們如何在尊重人們個性和自由選擇的同時,凝聚社會價值共識,也是亟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問題。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價值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需要文化探索的時間積累,需要社會實踐的經驗沉澱,需要接受現實生活的反復檢驗。早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並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這一時代性主題,但社會核心價值的凝聚並獲得高度認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核心價值隻有具體落實到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行為之中,並成為人們自覺的道德行為本身時,才真正具有規范和引導的意義。

診斷病根是治療疾病的第一步,我們要對道德文化建設有信心。首先,法治秩序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要齊頭並進;其次,特殊群體(尤其是官員群體、知識分子群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公共示范和社會引領作用﹔最后,每個人都應努力成為有道德的人,從根本上說,為人以道、行之以德並非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近年來,我們黨對道德建設問題有充分的認識和自覺。黨的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都有相關闡述,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提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去年5月,中央文明委在全國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集中整治公德失范、食品藥品安全缺失、誠信缺失等突出問題。這是我們黨和政府在面臨諸多道德問題時,抓主要矛盾,治理重點問題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各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夢是一種寄托、期許,代表一種人生方向,對於國家民族來說,則是全民心力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現。中國“道德夢”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心力和努力,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需要不斷求索,不斷努力。希望在前,我們已在途中。

(記者 龔亮採訪整理)

(萬俊人,1958年生於湖南岳陽。1992年在北京大學破格晉升教授並入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教師”,獲“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倫理學、政治哲學、社會文化批評等研究。現任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央“馬工程”之《倫理學》首席專家兼召集人、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