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革命”帶來服裝變化
自20世紀早期以來,西裝樣式就很少改變了,至少從外面看是這樣。顏色以及裁剪沒什麼巨變,隻不過是在流行4個紐扣還是6個紐扣之間變來變去。不過,現代生活已經改變了西裝的內部。上班族的需求讓西裝上出現了用來裝火車票或汽車票的口袋,后來又增加了裝筆和手機的口袋。如今的時尚設計師們開始考慮可以容納iPad的口袋的問題,這對西裝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
西裝在反叛者看來是順從的象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來自文化和商業的兩股力量同時沖擊著這種男性的制服。
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用“西服套裝”來諷刺生活刻板的富人。60年代的反叛精神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服裝式樣。其中1965年左右出現於英國的“摩茲式”風貌、1967年出現於美國的“孔雀革命”是最具影響力的。
“摩茲式”產生之初是對愛好現代爵士樂的英國青年的稱呼,發展至后來成為專指一些衣著怪誕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發、蓄著胡子,身著細身收腰的西裝,配以色彩鮮艷的棉質花襯衫和喇叭褲,系著寬領帶。
1967年時裝設計師哈代·艾米斯就喊出了“孔雀”這個口號,“孔雀”是記述男裝傾向於女性化設計的十分重要的詞語。在動物界,雄性從外表上看從不遜於雌性,孔雀開屏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因此,用“孔雀”來指代與女人爭奇斗艷的男人們再恰當不過了。1967年的“孔雀革命”是男裝色彩革命中最為著名的,此時的男裝設計顛覆了黑、白、灰、深藍等常用色彩,將大量艷麗明亮的女性化色彩運用到男裝之中,這對傳統男裝色彩是一個很強烈的沖擊。
火災和地震讓西裝進入日本
英國人創造的現代西服,隨后被世界其他國家的男人演繹出了不同的版本。在全球化興起之前,不同國家的男士西服是很容易區分的。中國的西裝技術主要學自日本。
傳說日本人接觸西洋服遠在葡萄牙人登陸種子島的年代(1543年),不過確切地說,是1853年(嘉永6年)美國海軍艦隊司令比利在浦賀登陸的時候,日本人才開始接觸洋服。日本軍隊服飾歐化大書特書,應該是鹿鳴館時期,鹿鳴館建成於1883年,由英國建筑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是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那時,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風潮風靡一時。
日本人著裝真正洋服化的思想轉折點是在1918年白木屋大火和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火災和地震中大量著和服的人因行動不便死亡,令簡潔的洋服廣為公眾接受。日本在二戰后認真普及西服,追趕歐美款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