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字”到“20字” 政府職能轉變新內涵
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專家認為,決定中涉及的政府職能和作用可概括為“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境保護”,清晰地界定了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也凸顯了新的內涵。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說,同過去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相比,決定新增了“環境保護”要求。把政府職能和作用從“16個字”增加到“20個字”,表明“黨和政府對政府職能有了新的認識”,強化了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職責,有利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
張佔斌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必將對我國環境保護乃至生態文明產生重大影響。預計相關政府部門將有所調整,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好生態環境。
他說,3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改善了民生,但我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也付出了不小的環境代價,一些地區“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盲目擴張,污染物排放量很大,造成了嚴重的霧霾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決定把“保護環境”列入政府的五大職能和作用,順應民意,符合現實。
他認為,工業化、城鎮化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但“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三者不可偏廢”,這就是政府職能轉變釋放的新內涵。(記者江國成)
政績考核將不再唯“GDP”論英雄
中國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今后將不能再唯“GDP”論英雄。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在考慮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包括環境、生態、安全生產甚至新增債務等指標,任何以犧牲環境、人民健康等為代價創造的‘GDP’,再不能成為官員升遷的‘墊腳石’。”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張其佐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量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地方過度重視‘GDP’數據,有的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甚至造假,這樣的‘GDP’毫無意義,也不可持續。”張其佐說。
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張其佐表示,中央此次明確在增長導向上“糾偏”,特別是加大了除GDP增長以外,經濟、社會、環境保護、人民生活等綜合發展的考核指標權重,這一新的“指揮棒”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評價地方的發展成果、考慮干部的政績升遷,再不能將GDP作為唯一標准。要既看當前,又著眼長遠,真正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他說。(記者齊中熙、劉羊旸)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