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2013年11月01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1950年10月,100多名留美學者乘海輪“威爾遜總統”號回國。 |
2013年歐美同學會迎來了百年慶典。百年留學史就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留學人員促進了中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后到富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近年來,中國迎來了大規模的人才回流。截至2012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達264.47萬人,其中有109.13萬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一代骨干力量。而更多的海外留學生正在陸續加入這一行列
歐美同學會創立於1913年,將中國留學史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在此之前,中國留學生群體如一盤散沙,社會影響力有限﹔在此之后,留學生開始凝聚成一支有組織、有主張、有精神的愛國力量和最先進的社會力量,成為中國近現代化最強有力的先驅者和推動者。
考諸中國留學史,不同時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鮮明特點,但關於階段劃分,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和定論。根據不同階段留學生群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擔負的不同使命和帶來的不同影響,可將中國留學史簡化為五代留學潮。
第一代留學潮
(1872年—1900年)
留學從最初的民間行為上升為官方行動,是為中國五代留學潮之濫觴
1847年,廣東青年容閎在一個傳教士的幫助下赴美留學,成為中國留學第一人。1870年,容閎向曾國藩、李鴻章建議選派有志青年留洋。1872年—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習當時國內辦洋務急需的開礦、機械、造船、工業技術等工科專業。從此,留學從最初的民間行為上升為官方行動,是為中國五代留學潮之濫觴。
從“被留學”到官派留學,背后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是中西“文化勢差”的逆轉,是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態度變化。雖然這種“變”,從一開始,多半是被動、被迫和無奈的,但由於這種“變”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全球化趨勢,很快成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最重要途徑。
這批留學生中涌現出了很多優秀人才,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晚清外交家及民初交通總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和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
北洋大臣李鴻章為了提升中國的海軍實力,1875年選派留學生赴歐學習,到19世紀80年代末共派出88名,留學期限為3年左右。
這批留學生最杰出的代表是翻譯了《天演論》、有“精通西學第一人”之稱的嚴復。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