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世紀留學潮,群星璀璨耀中華

王輝耀

2013年11月01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第二代留學潮

(1900年—1927年)

這一代留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化進程和中華民族20世紀命運的影響最為深遠

甲午戰爭后,湖廣總督張之洞寫《勸學篇》倡導留日:“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西書甚繁,不切要害,東人已刪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直接促成了留日熱潮。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學生13人,到1905年達到高潮,約有8000多人。

留日生歸國后,在促進辛亥革命的爆發、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和五四運動的興起等諸多方面居功甚偉。其杰出代表包括“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難酬蹈海亦英雄”的陳天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周恩來,以及蔡元培、廖仲愷、徐錫麟、夏衍、田漢等。

1907年,傳教士明恩溥說服美國總統羅斯福,將美國分到的庚子賠款2444萬美元中的超過實際消耗部分減退1078萬美元,用於中國辦高等教育和支持中國學生留美。為選拔和預培留美學生,1911年清華學校創立。從1909年—1937年,由清華選派庚款留美學生總計1971人,並帶動了大量“自助學者”赴美。

庚款留美生杰出代表有:葉企孫、吳有訓、胡剛復、趙忠堯、施汝為、周培源(物理),胡明復(數學),秉志、高士其(生物),梅貽琦、顧毓琇(電機),何杰(地質),周仁(冶金),竺可楨(地理、氣象),侯德榜、楊石先(化學),張鈺哲(天文),錢學森(航空),錢偉長(力學),梁思成(建筑),張光斗(水利)。這是開拓中國現代科技事業的一代,很多人成為學科奠基人和學術棟梁。他們培養出來的第二代科技精英,許多直到今天還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上。

1915年,海歸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提倡“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在裡昂、北京等地設立分會,招尋自願赴法求學的青年。在河北高陽縣辦“留法工藝學校”,為貧寒子弟留法做准備。李石曾組建“法華教育會”,與法社會各界建立聯系,為留法創造半工半讀條件。至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600人,逐步形成全國性潮流,延續20多年,培養了大批棟梁人才。

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立三、蔡和森、蔡暢、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儉學的。嚴濟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鴻、錢三強、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都隨此潮在法國學習和工作過。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