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粵85.7%地市居民感覺“比較幸福”

2012年建設幸福廣東報告發布,惠州、陽江分列珠三角、粵東西北客觀評分榜首位

黃應來

2013年10月24日09:50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粵85.7%地市居民感覺“比較幸福”

昨日,廣東省統計局與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分別發布《2012年建設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客觀指標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客觀報告》)與《2012年廣東群眾幸福感測評調查報告》(以下簡稱《主觀報告》),兩份報告均表明幸福廣東建設進程正穩步推進。

《客觀報告》測算結果顯示,2012年各市建設幸福廣東工作水平持續提升,發展速度穩定上升,珠三角區域內差距縮小,粵東西北地區發展速度加快。

《主觀報告》調查結果反映,2012年幸福廣東建設穩步前行,群眾樂享其幸福果實。廣東群眾幸福感總體評價超過80分(“比較幸福”線)的地級以上市達18個,佔地級以上市的85.7%。與2011年相比,又有6個市邁入“比較幸福”的行列。

A 客觀報告

1建設進程珠三角發展放緩東西北提升更快

據了解,考慮到地區發展階段不一致,“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將全省21地市按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分為兩類地區,並分別設置類別指標和差別權重。其中,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合成為綜合指數。

《客觀報告》顯示,從建設幸福廣東綜合指數看,珠三角地區從2011年的81.90上升至2012年的83.77,提升1.9個百分點﹔粵東西北地區從80.94上升至82.97,提升2.0個百分點。從水平指數看,珠三角地區從75.05上升至77.51,提升2.5個百分點﹔粵東西北地區從74.32上升至76.98,提升2.7個百分點。從發展指數看,珠三角地區從108.22下降至108.18,降低0.04個百分點,基本持平﹔粵東西北地區從107.20上升至109.72,提升2.5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2012年建設幸福廣東指數平穩上升,大部分市水平提升、發展速度加快,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快於珠三角地區。

據統計專家分析,從指數結構看,2012年珠三角綜合指數的提升得益於水平指數的提高,但各項指標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粵東西北地區綜合指數的提升則得益於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的同步提升。

“從發展指數看,粵東西北地區各市加大對民生建設的財政投入,大力實施富民工程,發展速度快、潛力大,其發展指數提高幅度大於珠三角地區。”《客觀報告》指出。

2區域協調珠三角更趨均衡東西北差距擴大

《客觀報告》稱,從區域內看,珠三角地區區域內幸福指數變異系數差異進一步縮小,協調性提高﹔粵東西北地區基本穩定。

相關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的綜合指數變異系數從2.6縮小為2.0,下降0.6﹔發展指數變異系數從3.2縮小為2.6,下降0.6﹔水平指數變異系數從4.7縮小為4.0,下降0.7。這說明,2012年珠三角地區各市建設幸福廣東工作水平趨於靠近,區域內差距縮小,各市均衡發展。

粵東西北地區的綜合指數變異系數從2.6擴大為2.7,小幅上升0.1﹔發展指數變異系數從2.9擴大為3.1,上升0.2﹔水平指數變異系數從4.5擴大為4.8,上升0.3。

“粵東西北地區區域內差距略微擴大,主要原因是粵東西北地區部分市的發展速度大幅加快,導致區域內發展稍微不同步。”統計專家分析稱。

此外,從領域內看,珠三角地區領域內幸福指數變異系數縮小,領域一體化加強﹔粵東西北地區水平指數變異系數縮小,但各指標發展差距擴大。

珠三角地區一級指標綜合指數、水平指數、發展指數變異系數均有所降低,分別從9.5、14.3和9.1下降為8.9、10.9和7.0,下降0.6、3.4和2.1。這表明珠三角各指標之間差距縮小,領域一體化發展加快。

粵東西北地區綜合指數、發展指數變異系數擴大,分別從9.3和5.1擴大為11.2和6.3,其主要原因是粵東西北地區各市一級指標指數發展速度不一致。

3補齊短板公用設施與教育文化等提升幅度大

測算結果還顯示,2012年,在十類一級指標綜合指數中,珠三角地區有八類上升,粵東西北地區有六類上升,昔日“短板”不斷補齊。

珠三角地區公用設施、社會安全綜合指數提升幅度較大,分別提高4.7個和4.2個百分點,主要是城市每萬人公交車輛擁有量、每萬人城鄉社區服務設施數、每萬人治安和刑事警情數、食品和藥品安全指數等指標的提高。

粵東西北地區消費和住房、教育和文化、公用設施、醫療衛生和健康提升幅度較大,分別提高9.9個、6.4個、4.3個和4.2個百分點,主要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發展型消費佔消費支出比重、農村發展型消費佔消費支出比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覆蓋率、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等指標的提高。

“這表明,建設幸福廣東評價工作的政策導向功能在增強,珠三角地區側重加大公用設施、社會安全投入,而粵東西北側重加大消費和住房、教育和文化、公用設施、醫療衛生和健康的投入。”《客觀報告》分析指出。

4綜合排名佛山與揭陽區域內排名升幅最大

自2012年廣東發布首份幸福測評報告以來,每年的報告對各地市的排名都備受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幸福評價體系正成為各地發展的指揮棒。

《客觀報告》顯示:從綜合指數排名來看,珠三角地區惠州位列第一,佛山、東莞位列第二、第三。其中佛山綜合指數升幅最大,排位上升6位。粵東西北地區陽江位列第一,韶關、揭陽位列第二、第三。其中揭陽綜合指數升幅最大,位次上升7位。

從水平指數看,全省上升幅度較大,20個市水平指數提高。

珠三角地區水平指數惠州位列第一,東莞、深圳位列第二、第三。其中佛山、惠州水平指數升幅較大,位次分別上升1位和2位。粵東西北地區水平指數韶關位列第一,陽江、梅州位列第二、第三。其中陽江和揭陽水平指數升幅較大,位次分別上升2位和5位。

從發展指數看,幸福廣東建設速度繼續加快,但有8個市發展勢頭有所放緩。

珠三角地區發展指數排名前三的地市分別為佛山、惠州和中山。其中佛山、中山發展指數升幅較大,位次分別上升8位和4位。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指數排名前三的市分別為陽江、揭陽、韶關。其中揭陽、汕尾發展指數升幅較大,位次分別上升8位和5位。

“從發展指數看,粵東西北地區各市加大對民生建設的財政投入,大力實施富民工程,發展速度快、潛力大,其發展指數提高幅度大於珠三角地區。”《客觀報告》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