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應來
釋疑
幸福指數為何會倒退?
在《客觀報告》中,珠三角部分指標出現下降趨勢。
對此,省統計局副局長朱遂文表示,從近若干年的監測結果看,要保持建設幸福廣東工作水平穩中有進,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持續努力,不斷加大投入,提高各方面管理水平,否則有的指標還會出現反復。2012年,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綜合指數均有所上升,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指數略有下降,部分指標增速放緩。珠三角發展指數略降0.04個百分點,其中教育和文化、醫療衛生和健康、社會保障、公用設施和人居環境指標發展速度放緩。
從一級指標發展指數來看,珠三角地區公用設施、教育和文化、社會保障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19.7個、6.3個、3.6個百分點,其中教育和文化、醫療衛生和健康連續兩年下降。
據朱遂文分析,珠三角地區部分一級指標發展指數下降的原因,一是部分市上年投資大型公用設施建設,如深圳大運會體育場館等項目竣工后,其投資規模基數大,而新啟動的民生工程實施具有滯后效應,導致總發展指數下降﹔二是流動人口增多,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外來務工人員多,社會管理滯后,流動人員服務管理壓力加大,民生福利水平改善不明顯﹔三是受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社會服務、社會保障水平與群眾的需求差距仍然較大。
主客觀評分為何不一致?
作為主客觀兩套標准體系,得出的結果相差甚遠,特別是體現在地市排名上。比如江門市,主觀測評綜合評分居21市中的第二位,而客觀測評綜合指數僅排在珠三角第八位。
對此,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副總隊長、高級統計師趙建華解釋稱,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套指標體系,兩套指標體系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客觀指標用來衡量政府推動幸福建設的工作,主觀指標反映群眾對幸福建設程度的感受。兩個指標相輔相成,有助於各級政府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導向,切實將政府工作重心從隻重視經濟發展轉變到重視和尊重人的發展上來,增強民生福祉﹔同時,有助於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幸福建設成果。
從調查結果看,繼2011年之后,2012年廣東群眾幸福感總體評價和各分項指標的綜合評分依然與客觀指標排序結果不同。無論是客觀指標的綜合指數,還是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均與主觀指標的排序結果沒有顯著相關關系。
趙建華表示,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幸福感不一定高,經濟發展越快的地區群眾幸福感也不一定越高。這與不同城市群眾對幸福的期望和理解存在差異有關。這種文化心理差異是各地人文風俗、歷史傳承、社會結構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與GDP等客觀指標並沒有太多關聯。這給地方政府在開展幸福建設時,如何將經濟和社會發展真正轉化為群眾幸福感的提高帶來了挑戰。
趙建華說,雖然群眾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但同時也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七個分項的滿意度綜合評分均與群眾幸福感具有較強的顯著性相關關系。因此,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根據分項指標滿意度揭示的薄弱環節,找出群眾當前最關心但最不滿意的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幸福建設政策,提高當地群眾的幸福感。(記者 黃應來 通訊員 粵統 粵調)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