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封車令”能否管住公車“私奔”

董立龍

2013年09月17日10:5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封車令”能否管住公車“私奔”

快評

辦法就在群眾中

“如蒼蠅一樣轟走復還”,有媒體這樣形容治理公車私用“一陣風”現象。

在“轟了就走,不轟就來”的反復中,難道治理公車私用就沒有治本之道嗎?

顯然不是。那些黨政機關積極探索的時候,心中所想、視線所及多是部門內、系統內的監督與管理力量,以此為基礎,探索出的思路和舉措,難免視野狹窄、力量薄弱。

其實,再多的技術手段,再多的制度約束,既得利益者若心無敬畏,也會想法鑽空子、找漏洞繼續讓公車“私奔”。

既然既得利益者對既有的措施和辦法不存敬畏,那麼還有什麼力量可以讓他們敬畏呢?

我們不妨把視線移向體制外,在2013年探討治理公車私用時,有一老一少兩個人物格外引人注目:老的是廣州老伯區少坤,他先后舉報了100多輛“私奔”的公車﹔少的是北京小學生欒鬆巍,他建議,讓公車挂紅色牌照,以便於統一管理和群眾監督,遏制“公車私用”現象。

且不去評論兩人的治車之道是否有效,但兩人的建議獲得關注者一致好評,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治理公車私用的辦法,就是要通過公開,依靠群眾來監督。

而且,在網絡上,關於治理公車私用的建議比比皆是。群眾並不僅僅只是提出問題,他們同樣有能力就解決問題獻計獻策。“減少公車,才能減少公車私用”﹔“壓縮公車費用,才能壓縮公車私用花費”﹔“將所有公車用顯著方式加以標識,以利外部監督”﹔“依靠物聯網技術杜絕公車私用”﹔“徹底進行公車改革,從制度上解決公車‘私奔’現象”……在群眾面前,辦法總比困難多。

公車私用,狀如頑疾,但頑疾不是不可醫。在困難面前,好措施、好辦法哪裡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辦法就在群眾中”,關鍵看有關部門是否真正願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否真正願意“廣納諍言,善聽民聲”,是否願意將群眾智慧系統提煉、上升為理性制度,不折不扣地執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