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第一代試飛員是勇氣型的,第二代試飛員是技術型的,第三代試飛員是專家型的。
尤其是現在的第三代試飛員,他們不僅是新型戰機的試飛者,也是設計研制的主要參與者,所以他們被稱作“飛行的工程師”。
“學習跟不上趟,上了天,掉的可不只是腦袋”
2009年10月1日,空警-2000預警機在國慶閱兵時公開亮相。該型飛機裝備部隊,國人為之鼓舞,世界為之關注。它的研制定型,也包含著一群“專家型、學者型”空軍試飛員的智慧和汗水。
空警-2000試飛時間短、任務重,但目標架次數很多。按照試飛員們提出的建議,科研部門採取新方法,同一架次中,拿的數據量更多,飛行架次少,效益大大提升。
試飛員們還提出,為提高每個架次的綜合效應,飛機起飛越早、溫度越低、加油量越多,就可以在空中停留更長時間,採集更多的樣本和數據。
正是因為有了很多這樣的新方法,才確保了該型預警機提前數年飛上祖國藍天。
試飛員們也為殲-10戰機的研制定型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細心觀察早期的殲-10飛機,會發現機體上分布著一些突起,形似“貓耳朵”,它們是飛機的通風裝置。
這些“貓耳朵”雖然小,但對於一架高速飛行的戰機來說,還是會增加阻力。試飛員雷強回憶說,剛開始試飛時,殲-10總達不到設計速度。
他斷定是“貓耳朵”在作怪。但要取消它們,就要改變相關系統。在他的建議下,科研人員反復計算,改變“貓耳朵”設計,減少阻力,最終飛機達到了最大馬赫數。
“一架飛機就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要想最終把它融合鍛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劍,離不開試飛員的學習和探索。”殲-10試飛總師周自全說。
一架新機試飛,涉及飛行的幾十個專業領域,需要有信息學、工程學、電子學等十幾門學科知識的支撐,這些都是試飛員必須掌握的知識。
“試飛員跟最先進的飛機打交道,光有膽子不夠,關鍵是靠腦子”,試飛員李吉寬說,“套用IT界的話說,就是你大腦的‘內存’要大,‘CPU’要快。”
雷強、李中華、徐勇凌還走出國門,用1年時間學完了全部培訓課程。在國外的課堂上,他們抓住一切機會求教。有的試飛員出國留學多次,卻從來沒參觀過那裡的名勝古跡,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
“為啥這麼拼命?都說試飛是玩命,你不學習才真是玩命!”雷強深有感觸地說,“空軍武器裝備更新這麼快,試飛員跟不上趟,上了天,掉的不只是腦袋。”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空軍英雄試飛員群體先進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