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 最新動態

中國商飛北研中心創新引才聚才機制

《中國人才》記者 朱志敏

2013年01月30日15:53    

 面對國外航空寡頭企業的人才壟斷與封鎖,北研中心早謀劃早動手,確立了每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少於10 名的目標。

兩年前,為了實現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的重大跨越,與上海研究院形成中國商飛人才基地的雙引擎,中國商飛決定在北京未來科技城建設北研中心,借此平台解決我國民機產業技術儲備薄弱、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

兩年后,北研中心現代化的辦公大樓已在北京未來科技城拔地而起,入駐其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有 21 人,其中入選中國商飛“百人計劃”20 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0 人。

為了讓中國大飛機早日翱翔藍天,“如何引、怎樣用”是北研中心成立兩年來一直潛心鑽研的人才課題。他們邊規劃、邊建設、邊科研、邊引才,突破國外企業的技術封鎖與人才壟斷,在未來型號總體論証和復材機翼技術攻關項目上邁出新步伐取得階段性進展。

如何引

借助未來科技城的平台與國家“千人計劃”政策,本著“邊規劃、邊建設、邊科研、邊引才”的思路,北研中心確定了引才理念與引才機制。

大飛機被稱為“現代工業之花”,其生產過程涉及多個學科,包括空氣動力學、材料學、航空電子學等,這些學科人才恰恰是我國人才市場所稀缺。面對國外航空寡頭企業的人才壟斷與封鎖,白手起家的北研中心海外引才之路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為打好國際人才爭奪戰,北研中心早謀劃早動手,提出三年、五年和十年內的人才資源戰略和實施步驟,並以結構、復合材料、氣動、總體等關鍵技術領域人才引進為突破口,確立了每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少於 10 名的目標。

“這個目標在當時看來是很有壓力的,所以我們必須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引才聚才。”北研中心主任秦福光告訴記者。

一方面利用公司首批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平台、國家“千人計劃”、中國商飛“百人計劃”等配套政策引才聚才,通過以才引才,發揮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北研中心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緊抓北京未來科技城享受中關村人才特區“1+6”先行先試政策和13 項特殊政策,依托《未來科技城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的綠色通道,加快辦理了十幾名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手續。

為了提高引才效率、節約引才成本,北研中心在科學設置和梳理中心職位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對職數、職位內涵、任職資格、人員素質等進行評估,明確每個職位的需求。根據清晰的需求,確定尋找所需人才的策略。對於重點引才對象,中心領導以“三顧茅廬”的精神,親自登門拜訪,虛心聽取高層次人才的意見。

“海外人才不是高級打工仔,是事業合作者”。凡能夠帶團隊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北研中心均實行一人一薪制。即薪酬待遇由海外專家基於技術理由與事實依據提出要求,經評估后,為其設制獨立的薪酬體系,保証海歸專家的整體待遇水平不低於國際同行水平。

“若沒有國家與北京市的支持,我們的很多項目開工建設不會這麼快,人才引進也會困難重重。”北研中心主任秦福光對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深有感觸。

怎麼用

充分發揮技術專家的作用,讓其全面參與“建什麼”、“怎麼建”。

為建立民機產品前沿技術與關鍵技術的人才孵化器,北研中心決定組建由“千人計劃”專家牽頭的創新研究團隊,並以任務為導向探索建立海外研發團隊機制。

然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隨即擺在面前,海歸專家雖是技術領域的“大拿”,卻缺少“統軍帶隊”的經驗。“對於他們很多人而言,存在一個角色轉換的問題,即從技術負責人轉變成項目負責人,這需要創造條件扶他們上馬。”中心主任秦福光說。

對於北研中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北京未來科技城已做好充分准備。為支持央企抓實建強科研團隊,北京未來科技城為入駐央企在團隊培育、項目孵化、產業轉化建立了跟蹤服務體系。為加大“人才 + 團隊 + 項目”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北京市未來科技城每年都會篩選一批項目進行重點扶持。2011 年,北研中心的數字計算與仿真實驗室、結構強度與復合材料綜合試驗室成為北京未來科技城首批認定的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獲得政府財政支持 50 萬元。

未來科技城的扶持雖不大,但激勵作用不小。這更加堅定了北研中心探索海外研發團隊的信心與決心。凡學科帶頭人,北研中心給經費、配助手、建團隊,為海外人才在技術攻關、項目管理、團隊培養等方面發揮作用提供了系統的制度保障。

中心在科研管理機制建設上大膽創新,努力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搭建“舞台”、提供“劇本”、配置“角色”。在年初工作會上,中心主任與各團隊的負責人簽訂責任狀,將中心年度工作分解到各研究團隊中去,讓海外人才自行規劃、自主統籌年度任務。至於項目團隊內部如何管理,北研中心則充分尊重海歸專家的意見,錢、人、物全由項目帶頭人說了算。

中心的“放手”充分調動了海歸專家的工作積極性,他們在這裡工作絲毫感覺不到與國外的差別。中心大力推動“和而不同、凝聚力量”的文化融合建設,讓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專業、不同工作經歷的員工能為“讓中國的大飛機早日翱翔藍天”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動態管理是北研中心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的一大創新。若團隊成員有某項突出專長,也可以單列出來再組建新的團隊。如飛機結構健康專家卿新林原本是復合材料研究團隊的一員,因專業能力突出,被抽調出來單獨建立一支結構健康檢測研究團隊。“一方面,我們對專業技術人才很認可,另一方面,我們要鼓勵更多的像卿新林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發揮領軍作用。”北研中心人力資源部長寧方明告訴記者。

“首席專家”、“資深研究員”、“虛職聘用、實崗使用”等一切有利於人才“領軍”的機制都在北研中心大膽實踐著。

這種以尊重人才和以用為本的管理風格,在北研中心營造了一個競相成長的磁場。2011 年北研中心副總師徐吉峰主持的科學項目密密麻麻列出了長長的一串,取得了豐碩成果。北研中心副總師張嘉振申報的 3 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中,有兩個獲得了批准,共獲得國家資助 2300 萬元,是研究課題國家資助最多的“千人計劃”專家。

此文刊於2013年第1期《中國人才》雜志

(責任編輯:高雷、權娟)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