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6:12
千名大學生進萬源引才工程反響強烈
10 月17 日至22 日,中央組織部機關黨委(人事局)組織部機關青年文明號代表、青年崗位能手共29 人,赴四川達州萬源市、宣漢縣等地,開展學習李林森先進事跡主題實踐活動,激勵青年同志更加自覺地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立足崗位創先爭優。本文系作者參加此次活動的學習調研成果,現予刊發,供參考。
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抓好人才工作、怎樣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是人才工作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李林森從萬源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人才工作的做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破除萬源市發展瓶頸關鍵要解決人才問題,為此想方設法培養提高年輕干部,千方百計招才引智,為萬源的持續發展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把實施人才工程作為破解萬源人才發展難題的突破口,針對萬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精心設計並成功實施了“千名大學生進萬源”引才工程,一舉打開了當地人才工作局面。李林森求才若渴、聚才有方,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把科學人才觀落在了實處。這次萬源之行,我就有關問題與當地干部作了些交流,有一些思考,初步找到了一些問題的答案。
問題之一:優秀人才怎麼定義?
自2009 年開始實施的“千名大學生進萬源”引才工程,是萬源市的主打人才工程。最初看到這項工程的名頭,我心中不免有疑問:在如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大眾化的形勢下,萬源市把大學生作為引才對象,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這些大學生能在“人才”的崗位上發揮多大作用?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感到自己的想法太狹隘了。
據了解,萬源市通過實施“千名大學生進萬源”引才工程,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引進了300 多名大學生,相當於過去8年的總和﹔其中還有10 多名研究生,是原有研究生總量的5 倍。在如今的萬源,偏遠的鄉村小學有了大學生教師,簡陋的鄉鎮衛生院有了大學生醫生,大多數鄉鎮有了大學生公務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作用,萬源市的人才結構也得到很大改善。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從本地實際需要出發引進用好人才,萬源市的做法才是真正貫徹了科學人才觀。
優秀人才應該怎樣定義?正如《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萬源市實施的“千名大學生進萬源”引才工程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優秀人才的標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相對於他的崗位來說的。一個人隻要適應崗位需要、工作干得出色,就是優秀人才。人崗相適、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就是引進用好優秀人才的生動寫照。我們要堅決反對人才工作領域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摒棄那種盲目追求海歸、博士、教授等頭銜的虛浮之氣,把個別地方、個別單位人才需求中的“泡沫”擠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進人才工作的科學發展,才能“倒逼”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問題之二:西部欠發達地區怎樣解決人才流失問題?
在萬源,談起人才工作面臨的困難,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留住人太難”。這也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工作中的共性問題。西部欠發達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由此而引發的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新的問題。關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已有過很多討論。但我想,是不是能夠換一種視角來看待人才流失問題?
我認為,人才流失是在人才自由流動的前提下、人才流出大於人才流入的失衡現象。在市場成為人才資源配置主渠道的情況下,人才的流動是常態、是絕對的,而“留住人才”是相對的。即便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要把人才通通長期“留住”在某一特定崗位,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從我們的直觀感受來看,由於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市場機制比較健全、作用發揮比較充分,他們的人才流動現象反而較西部欠發達地區更為普遍。因此我認為,嚴格來講,“解決人才流失問題”與“留住人才”並非同一個命題——后者是一個偽命題。
對西部欠發達地區來講,與其糾結於“留住人才”,不如把功夫用在促進人才流動上,努力實現有進有出、動態平衡的良性循環。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放寬視野、思路和胸襟,不論引進的人才還是本土人才,隻要在其位、謀其事、盡其能,即便將來“走出去”,也無可厚非,而且對后來者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隻有營造出寬鬆的環境,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題之三:“感情留人”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我們經常說,要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適當的待遇留人。但在當前人才市場上拼薪酬、拼待遇的激烈競爭中,溫情脈脈的“感情留人”還有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李林森以他的行動為我們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為了吸引大學生到萬源發展,他親自到高校辦推介會﹔大學生報到,他親自到車站迎接﹔他關心人才成長,經常要求用人單位多交任務、多搭平台、多崗鍛煉﹔他還主動關心引進人才的衣食住行、婚姻大事。李林森同志對人才的滿腔真情,溫暖了四面八方致力萬源發展的人才,被一些同志譽為“人才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李林森愛才用才的事跡啟示我們,對於集聚人才來講,“事業留人”和“待遇留人”固然重要,但“感情留人”同樣重要。我們從事人才工作的同志就要像李林森那樣,主動跟人才交朋友,經常與他們溝通思想、聯絡感情,真心實意幫助他們協調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把工作做到他們的心坎上,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隻有這樣,才能把億萬人才更加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
(刊出2012年11期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