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6:07
博士后資助渠道單一,資助強度偏低﹔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青年科技人員得不到應有資助﹔青年研究者在職業發展初期得不到有力的學術引導。
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IPS 干細胞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稱,早在他34 歲時就獲得了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資助成為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部藥理學教室助手。其后的16 年時間裡,這個小助教在國家的資金與學術支持下,從一個獨立的青年研究員一躍成為今天的諾獎獲得者。
無獨有偶。今年年僅38 歲的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Konstantin Novoselov),201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個殊榮的得來歸功於2007 年歐洲研究理事會(ERC)的“啟動基金”資助。
科學計量學研究對諾貝爾獎得主的創造年齡的統計結果顯示:杰出科學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區在25—45 歲之間,而其最佳峰值年齡為37 歲左右。今天的青年是明天的國之棟梁。如果在青年人才的職業生涯起步階段,能助其一臂之力,或許能收獲人才森林。
從零起步,我國青年人才培養體系是怎樣構建的?
近30 年來,我國青年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1985 年,國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為落實鄧小平同志對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建立博士后制度建議的精神,借鑒國外博士后制度和培養年輕高層次人才的經驗建立博士后制度,截至2010 年底,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已達8 萬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經成長為我國教育、科研領域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博士后制度快速發展的同時,中科院為加快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步伐,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解決當時面臨的人才斷層問題,於1993 年提出了“百人計劃”。當時的計劃是,在20 世紀的最后幾年中,以每人200 萬元的資助力度面向國內外招聘100 位青年研究人員,將其培養成為各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該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重要的人才工作計劃,也是我國最早啟動的青年優秀人才培養和吸引計劃。之后,隨著知識創新工程的啟動,“百人計劃”歷經數次調整,從制度上得到了完善,規模上也有了大幅擴充。截至2011 年底,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共計2237 人,其中絕大多數為40 歲以下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有不少目前已經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和科技管理人才。
繼中科院“百人計劃”之后,人事部又在1995 年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培養造就年輕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專項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加強中國跨世紀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並確立了到2010 年,培養造就數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理論家﹔數千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在各學科、各技術領域有較高學術技術造詣的帶頭人﹔數萬名在各學科領域裡成績顯著、起骨干作用、具有發展潛能的優秀年輕人才的目標,並使之得到了落實。同時,教育部也設立了一些基金,如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等,培養青年教師的計劃等培養了一些青年教師骨干。
在實施這些計劃的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設立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處在博士后階段以及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研究人員,以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2012 年,為進一步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在青年科學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間形成有效銜接,基金委又設立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專門支持具備5—10 年的科研經歷並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研第一線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可以認為,通過一系列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國家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資助項目,我國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青年人才扶持機制面臨哪些問題
歷經近30 年的發展,我國的青年人才培養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條規范化的軌道。然而,目前我國青年人才培養仍然面臨一些十分嚴峻的問題。
一是博士后的資助渠道單一,資助強度偏低,博士后的待遇缺乏競爭力。
博士后基金是當前我國唯一的一個為博士后提供科研資助的基金,從1987年到2010 年,已經累計為23914 名博士后提供了5.57661 億元人民幣和2 35.66萬美元資助。但每個人的資助額度卻並不高:面上項目的資助強度劃分為5 萬元和3 萬元兩檔,如果在站期間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則可以獲得特別資助,資助額度為給予一次性10 萬元資助。就是這樣的一點微薄的資助,也仍有2/3的申請者無法得到資助。
另外,從薪資收入來說,我國博士后的待遇也遠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這導致很多優秀的博士去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反觀美、日等國家,針對博士后的經費資助途徑不僅多樣,還同時為博士后設立了一些科研經費等,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美國,針對博士后的資助有三大類型的資金來源:一是博士后獎學金,屬於全國性的競爭性資金﹔二是聯邦政府的培訓撥款,主要是由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政府機構通過給部分高水平的大學和系撥款,為這些專業領域提供培訓博士后的資助﹔研究撥款或合同是大多數博士后的主要經費來源,主要是大學教授在取得政府或企業的研究項目和合同項目后,在項目中為博士后提供資助。而在日本,學術振興會設立的“特別研究員制度”不僅為博士后提供每月20—39 萬日元的“研究獎勵金”,還有每年150 萬日元的“科研補助金”配套經費。還有一些國家,如加拿大近年來為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青年優秀人才,在2010 年推出了班廷博士后獎學金,希望通過為每位入選者提供每年7 萬加元的資助,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博士后項目。
二是資金來源單一,強度不足,使得很多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得不到應有的資助。
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形成了覆蓋從博士后到獨立、再到獨立初期的職業生涯各階段的青年人才資助體系。在美國, 國家科學基金會下設了CAREER計劃、國防部設立了青年研究人員計劃(Young Investigator Program)、能源部下設了杰出青年研究人員計劃(Outstandingjuni or Investigator Program)、國立衛生研究院下設了獨立之路計劃(Pathway toIndependence)、獨立科學家獎(IndependentScientist Award) 以及盡早獨立獎(EarlyIndependence Award) 等, 促進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盡快成長。在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通過發現項目計劃(DiscoveryProjects scheme) 資助處於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的科學家﹔通過新研究人員基金(NewInvestigator Grant),為那些重新回到研究崗位或從海外歸來的健康醫學領域研究人員提供資助﹔國家健康醫學研究理事會為獲得博士學位2 年以上7 年以下的研究人員提供職業發展基金﹔超級科學獎學金(Super Science Fellowships) 為國內外最優秀的職業早期研究人員提供資助﹔“未來獎學金計劃”為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卓越的澳大利亞國內以及國外的科學家提供為期4 年的資助。完善的資助體系為青年科學家在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助,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盡管於2012 年推出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彌補了基金委青年人才培養資助體系中從博士后到獨立研究員的中間環節,使我國青年人才培養工作初步形成了從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一條鏈模式。然而,由於資助模式與資金渠道單一,能夠拿來分配的資源仍然非常有限。目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資助鏈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覆蓋面最廣,主要對象是35 歲以下的具有獨立科研能力的青年人,研究期限3年。但2010 年的資助率和資助強度也僅達到了23.02%和19.71 萬人民幣/ 項。
三是我國青年研究者在職業發展初期不易得到來自成熟研究者的有力的學術引導。且不說我國博士培養系統每年都在制造不那麼合格的博士,即使是就優秀的青年人而言,他們也需要在職業生涯初期接受繼續教育尤其來自一流學者的引導。事實上,隻有在一流的學術傳統下才能成批地培養出一流人才。然而,我國現階段尚缺乏良好的學術傳統和學術氛圍,缺乏既卓越不凡又甘願做人梯的優秀學者和大師。現行資助體制隻考慮了資助青年人才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在資助的同時給予青年人才以充分學術引導的問題。在缺乏學術引導的情形下,過早的獨立或許反而會令青年研究者失去明師。
扶持青年人才路在何方
隨著知識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推進以及經濟多元化的深入發展,培養和造就大批能夠創造新的知識、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開拓新的產業領域的杰出青年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當前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要進一步完善從博士后到獨立研究員的各個階段的資助體系,為處在職業發展初期乃至中期的青年研究人員提供必要的扶持。從博士后基金到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一條鏈資助模式雖已初步形成,但還需要不斷完善,要使四個基金形成彼此接力,並圍繞明確而一致的培養目標形成合力。此外,我們還應考慮設立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博士后項目。
要構筑多元化、多層次的資助模式和渠道,進一步提高對青年人的科研資助強度,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進入研究職業中。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是發達國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共識,也應當是我國今后發展青年人才隊伍的一個必要手段。
要將學術引導機制納入各類青年人才資助項目的考慮范圍,如實行合作導師制度,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學術引導,在成熟的學者與青年研究者之間構建起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贏關系,以替代“科研老板——打工仔”關系,鼓勵並幫助青年學者將富於創造性的思想付諸探索。
(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刊於2012年11期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