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5:15
袁隆平在超級雜交稻試驗田間
“國家特支計劃”的實施,將為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世界級頂尖人才奏響最為強勁的音符
“這個計劃將會極大地鼓勵國內人才的士氣,讓他們感受到,不管在哪裡成長,都能夠成為國家重視的人才。”聽聞“國家特支計劃”出台,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忠欽教授表示。
林忠欽教授1978 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從此邁入科學的殿堂。此后他在這裡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從講師、副教授、博導一路走來,如今成長為上海交通大學的機械學科的帶頭人、“薄板產品制造與質量控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
作為在國內成長起來的科學家,林忠欽十分關心“國家特支計劃”。而他的話,也說出了眾多國內人才的心聲。
制度設計令人振奮
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經濟轉型升級的繁重使命,讓我們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雖然已經達到1.2 億人,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緊缺,人才隊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卻是個不爭的現實。“為什麼我們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一直困擾著我們。
作為目前針對國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扶持的層次最高、覆蓋最廣、力度最大的重要人才工程,“國家特支計劃”從內容設計、制度設計、遴選標准等方面,直指高端人才培養。它在培育和扶持頂尖人才上發力,格外令人關注。
“突出高端”,這是實施“國家特支計劃”的基本原則:立足高端引領,優化結構,重點選拔支持一批能夠代表國家一流水平、具有領軍才能和團隊組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有重大創新前景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人才。
“計劃”圍繞國家高層次人才開發的戰略部署,聚焦重點支持對象,重點扶持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三個層次、七個類別的人才——以“培養世界級科學家”為目標的“杰出人才”,計劃遴選出100 名“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的潛力”的杰出人才加以扶持﹔
著眼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將重點支持8000 名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著眼於提升我國未來科技和人才競爭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將重點支持2000 名35 歲以下具有特別優秀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拔尖人才。
三個層次的梯隊設計暢通了人才向高層流動的渠道:支持杰出人才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支持具有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成長為各領域領軍人才,支持領軍人才成為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杰出人才。
分析人士指出,這個設計體現了人才開發突出高端、亟需優先、梯次配置的基本理念,有利於解決我國大師級人才匱乏、各領域創新創業骨干人才不足以及青年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等最迫切的問題。
經費問題一直是困擾科學家們開展科研工作的難題。“國家特支計劃”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力爭在配套措施、政策支持尤其是經費保障給予人才特殊的支持——
針對“杰出人才”,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採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方式給予經費保障,支持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
針對“領軍人才”,改革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優先立項、滾動支持。創新經費支持方式,落實期權、股權和企業年金等激勵措施。
而且,“國家特支計劃”特殊支持經費和“千人計劃”的經費補貼不一樣,“千人計劃”的國家補貼主要是用於幫助引進人才安家落戶,“國家特支計劃”特殊支持經費主要是用於自主選題研究、研究人才培養和研發團隊建設等。特殊支持經費由財政部專管,商經各主管部門統一撥付。
這些措施對於鼓勵優秀人才潛心科研,多出成果,將有極大幫助。
為頂尖人才培養添動力
多年來,我國一直重視頂尖人才培養。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早在“國家特支計劃”出台之前,國家就出台相關規劃和項目,打開人才邁向世界頂尖的大門。國家十二大人才工程《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提出,為積極應對國際科技競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眼於培養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在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科研領域設立100個科學家工作室。
各地各部門也出台了許多培養高端人才的措施、規劃。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973 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各種提供給杰出科學家的項目和獎勵, 幫助了高端人才成長。
2010 年北京市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要將北京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100 位國際級科技領軍人才﹔培育10至20 名世界級產業領袖。2010 年底開始,北京市啟動了首批領軍人才選拔推薦工作,確定了入選人員27 人。2012 年,第二批“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的選拔工作啟動,目前確定提名人選65 人。
早在2005 年上海市就發布《關於加強上海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指導意見》,正式啟動上海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到如今,這項計劃已經累計選拔培養領軍人才707 名。據不完全統計,在領軍人才中,已有8 名領軍人才先后當選為兩院院士,有21 人擔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973 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2000 年, 天津啟動了“131” 人才培養工程。2006 年結合自主創新的需要,更名為“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目前,全市培養的創新型人才中,已經有4 人當選兩院院士﹔64 人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77 人承擔了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該課題﹔
2010 年3 月,重慶市啟動被譽為“院士工程”的“兩江學者”計劃。2010 年8 月,首期“兩江學者”評審結束,16 名海內外專家入選。兩年來,已取得初步成效:有3 人成長為“兩院”院士候選人,6 人獲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
“目前,國家有不少用來支持科研的項目基金,這些基金對中國科研的平台建設和創新研究工作的支撐比較充分而有力,也越來越科學。”第三軍醫大學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卞修武表示。他曾經獲得過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在內等多個人才計劃和973 計劃等科研項目的支持。
“國家特支計劃”的出台,將對高層次人才培養、扶持增添強勁動力。“‘國家特支計劃’對推動青年人才的培養和進步作用很大,對一線科技工作是一種保障和促進。一旦青年人才強大了,我國未來科技工作的持續發展和質量提高就有了保証。而對相對成熟的科學家來說,更是一種榮譽、鼓勵,激勵他們繼續奮進向前,這對頂尖人才的成長都大有裨益。”卞修武表示。
可以想見,在“國家特支計劃”的影響和帶動下,我國杰出人才和領軍人才的培養,將迎來嶄新的局面。
刊於2012年第10期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