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09:13
蛟龍號科研團隊,擔任12個分系統副主任以上設計師,平均年齡32歲
十八大奏響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強勁音符,海洋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諸多新課題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十八大報告奏響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強勁音符。
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人才支撐。建設海洋強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一目標的提出,將給海洋人才工作提出哪些新要求,帶來哪些新挑戰?
海洋強國是個龐大工程
約佔地球表面積 71% 的海洋,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世界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走過因海而興、依海而強的道路。進入 21 世紀,海洋作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寶庫和巨大空間,對於世界各國,尤其是沿海國家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歷史上也曾創造過優秀的海洋文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海洋事業快速發展,已經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當前,中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這些都需要通過建設海洋強國加以保障。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已經成為大家共同的心願。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代會報告,成為我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的提出,順時應勢,讓各界人士振奮不已。
“‘建設海洋強國’概念進入十八大報告,在國內外形勢復雜的當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戰略意義,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代表、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說。
“ 我 國 有 1.8 萬 公 裡 海 岸 線,300 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蘊藏豐富的生物、
油氣等資源,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十八大代表、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表示。
然而,海洋強國強在哪裡?怎樣才算得上海洋強國?
權威人士指出,海洋強國是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海洋強國必須具備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創新強勁、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防力量強大,能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在維護海洋和平發展方面具有強大實力等四個特征。
由此可見,海洋強國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人才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海洋強國需要強大的海洋人才隊伍為支撐。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說,“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內涵應該包括認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態海洋、管控海洋、和諧海洋等五個方面,認識海洋,要強化海洋科學研究,要強化海洋專門人才的培養,要強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識。”
海洋經濟的發達程度是衡量海洋強國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十八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緩解陸域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壓力。而且,海洋經濟產業附加值高,有助於優化產業結構,可以為經濟社會提供新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海洋經濟離不開創新,離不開人才。十八大代表、寧波市委書記王輝忠說,現代海洋經濟是科技主導型經濟,必須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創新要素集聚、海洋人才培養力度。寧波力爭到 2015 年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到 70%。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付文韜是中央國家機關推選出的最年輕的黨代表,他說,“建設海洋強國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科技整體實力作為基礎,我們海洋科技工作者要勇挑重擔。”付文韜介紹,“蛟龍”號在自主創新上雖然起步較晚,但后發趕超勢頭很大。目前“蛟龍”號在載人密閉艙、螺旋槳、電池等很多技術上都已經國產化了。
韓喜球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作為我國整個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至今已多次率領科考隊征戰深海大洋,探尋大洋礦產資源。談到報告中提出的“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這位以海洋工作者的身份當選為十八大代表的女科學家感觸深刻 :當前,承擔大洋科考任務的隻有“大洋一號”和“海洋六號”兩條科考船,承擔我國極地科考任務的隻有一條“雪龍號”船。韓喜球認為,為了提高我國的海洋資源勘查能力,我國需要建造和裝備更多的科學考察船。
海洋人才工作面臨新挑戰
“建設海洋強國”,給海洋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有 專 家 預 計, 到 2015 年 海 洋 生 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10%。到2015 年,我國海洋人才資源總需求量約260 萬人以上 ﹔到 2020 年,海洋人才資源總需求量將超過 300 萬人。
“在未來幾十年裡,海洋經濟佔我國國民經濟總值的比例將越來越大,國家的發展和安全對海洋科技的需求也越來越重大而緊迫。”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表示,海洋強國建設對海洋人才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表現在種類上,向著多類型、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他還認為,要實現“海洋強國”這一戰略任務,必須站在國家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明確的海洋強國建設理論,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能力方面的建設。“我國已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任務,但在關於海洋強國理論方面仍是空白,亟需能夠代表國家根本利益的“建設海洋強國”理論的出現。”這意味著,我們還需培養一批海洋強國理論研究人才。
海洋強國目標的提出,對引進海外海洋人才智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世界沿海國家以及國內沿海發達地區紛紛重視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引進海外海洋人才智力面臨著不小的競爭。因此,在海外引才上既要擴大引進數量,又要提升引進質量,特別是要做到‘高端引領’,加大海洋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力度。”青島市外專局表示。
面對新的目標,海洋人才工作挑戰多多。目前,海洋人才的培養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韓喜球表示,“我國海洋方面的專業院校較少,部分綜合性大學也設置了海洋相關專業,但目前還處在幼年期,不是特別成熟,培養的人數也非常有限。另外,容納高端人才並同時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研究所也比較少。”
“尚未完成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現有學科專業結構與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不十分契合、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不科學是目前海洋人才培養中的新問題。”吳德星表示。
各方發力海洋人才
建設海洋強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同樣,培養建設海洋強國所需的海洋人才也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面對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決策部門、海洋人才工作者、優秀海洋人才都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勾畫著海洋強國的人才藍圖。
“作為海洋行政管理部門,我們將著力打造重點海洋人才工程,通過這些工程來起到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的海洋人才工作氛圍,推動全國海洋人才工作的發展。”國家海洋局人士表示。
未來國家海洋局將實施海洋人才系統工程,重點抓好海洋科技人才隊伍、船員隊伍、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海洋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打造優秀海洋科研團隊。繼續做好公派留學工作,為培養科研骨干和國際組織后備人才打下基礎。大力加強海洋人才工作宣傳,吸引和招攬優秀人才投身海洋事業。同時,也將加強海洋教育工作的支持和指導。
“中央提出海洋知識要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的工作要求。未來我們計劃會同教育主管部門編制《國家海洋教育發展規劃》,著眼於未來海洋人才培養,提出促進海洋知識普及、海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政策措施。”國家海洋局人士說。
培養出數位海洋領域院士的中國海洋大學,一直是我國海洋人才培養的搖籃。未來,學校將構建“未來海洋學院”,創建人才培養改革的試驗區。同時,通盤籌劃海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進“科教融合”,為培養符合未來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海洋創新人才開展探索和嘗試。
2011 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城市,青島市在引進培養海洋人才、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一直較為出色。據統計,在青島從事海洋科技研究、海洋教育等的專業人員近萬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1700 多人,約佔全國的 30%,密集程度居全國之首,其中涉海領域的兩院院士 18 人,已啟動的 17 個海洋領域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973”計劃),有 14 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或主持單位在青島。
未來青島市將繼續推進海洋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和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大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設力度,加強海外海洋人才信息搜集工作,為建設海洋強國、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作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新區將把海洋人才工作放到與大項目建設、大平台打造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新區開發開放的效應,大力實施“百人計劃”、海洋新興產業人才儲備等重點工程,加快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不久的將來,嶄新的海洋人才高地將會在舟山 22 萬平方公裡的熱土崛起。
可以預見,壯闊的人才藍圖將在祖國的蔚藍疆域裡徐徐展開 ......
此文刊於2012年第12期《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