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北京黨史

斯大林加速中國大革命全面失敗的三大錯誤 (4)

馬連儒
2009年07月13日10: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首先,既然土地革命是“中心問題”,“無論出於任何考慮”都不能“回避”,那麼放棄東征討蔣,執意北伐避戰,“土地革命隻有打到北京后才能實行”{17}等論調,豈不是從根本上違反了聯共(布)、共產國際和斯大林他們自己提出的“無論出於任何考慮”都不能“回避”土地革命這一方針政策的決策嗎,充分顯示出他們只是把土地革命挂在口頭上,在實踐中卻以各種理由為借口,拒絕或拖延對於土地革命的真正實行,是他們對於中國革命指導中形“左”實右的重要表現。

  其次,他們所提出的土地政策照搬了蘇俄革命時期的土地國有化政策,即革命一勝利就頒布取消土地私有的法令﹔雖然孫中山也曾提出過這種見解,並被列寧批評過,它完全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而“沒收地主的土地”政策又失之過於寬泛,因為在中國由於地主佔有土地數量不同而有大、中、小的區別,在國民革命時期對他們要不要加以具體的區分,在政治上是個非常敏感而復雜的問題。如果執行他們提出如此寬泛的一律沒收政策,就會在具體執行中出現寬嚴無所適從的情況,進而影響土地革命的深入和發展,混淆這場革命的性質和任務,從而使土地革命半途而廢。

  第三,最要害的是土地革命完全依靠武漢所謂的國民黨“左”派汪精衛領導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進行,這就從根本上取消或歪曲了土地革命的階級本質和政治性質,斷送了土地革命的發展前途,把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幻想當作現實,注定了必然失敗的歷史命運。

  不久以后的殘酷現實,徹底粉碎了斯大林等自以為一貫正確的在中國進行激進的超越中國實際的土地革命的理論,更証明他們對所謂國民黨“左”派革命性的輕率信賴及其行為能力所作出的純屬天真的幼稚估計。從4月2日到5月6日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就是一個頗為典型的實例。

  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是根據毛澤東、鄧演達等的提議、經國民黨中央二屆三次會議批准,於4月2日成立的領導全國解決土地問題的專門機構,由鄧演達任主任,徐謙、顧孟余、毛澤東和譚平山等4人任委員。從4月到5月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土地委員會召開了3次委員會會議、6次擴大會議和4次專門審查委員會會議。會議集中討論的是要不要解決農民的土地、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政策、解決土地問題應該由誰來領導等三個大問題。會上發言熱烈,唇槍舌箭,尖銳對立、擁護和反對者營壘甚為分明,斗爭十分激烈。

  要不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其實質是要不要進行土地革命的問題。鄧演達、譚平山和毛澤東等發言從理論和實踐多個層面詳細闡述了在當前必須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汪精衛在第六次擴大會議(即最后一次會議)上發表了結論性的意見:解決土地問題,必須等在全國統一之后。實質上是反對土地革命。

  解決土地問題應該由誰來領導呢?汪精衛等主張通過國民政府,以和平的方法,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由上而下地解決,目的在於把農民土地斗爭完全納入所謂“正軌”。毛澤東表示不同意這種主張,他指出:“現在湘鄂農民運動已經到了一個高潮,他們已經不納租了,自動的奪取政權了。中國土地問題的解決,應先有事實,然后再用法律去承認它就得了。”{18}然而,三十五軍軍長何鍵以反問表達了對這種意見的強烈不滿。

  對於斯大林報告和共產國際決議中提出的“土地國有化”的問題,會議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在第一次土地委員會會議上,蘇聯顧問岳爾克在他的《蘇聯解決土地問題之經過》的報告中武斷地提出,俄國在經濟上是農業國家,“與中國差不多,或者可以說完全與中國相同”,因此土地政策也應該像蘇聯一樣,十月革命成功后立即宣布土地國有化,實行“一切地主所有的土地為農民所用,不是為農民所有。私有制度,根本取消”{19}。雖然徐謙堅決反對廢除私有制,但他卻同意把土地暫時收歸國有,他說:沒收的土地不要交給農民,而應該交給政府,以便把地租收入歸入國家。為了與蘇聯顧問岳爾克保持一致,在會議開始的前三天裡,中共中央農委提出要沒收全部出租的土地,沒收資本主義的大田庄,進而徹底消滅土地私有制。但是,蘇聯顧問和中共中央農委的意見卻遭到堅決的反對。於是迫不得已中共中央農委決定隻要求沒收反革命分子的土地。從開始的極“左”變成極右,嚴重表現出進退失據的政治立場。通過許多從事農民運動的基層同志結合實際的發言,中共中央農委在會上又不得不補充提出要求沒收大地主土地的正確主張。針對中共黨內的意見分歧和黨外的堅決反對,在會議臨近結束前,於4月26日在第五次擴大會議上,陳獨秀、鮑羅庭和蘇聯顧問達哈諾夫作了頗具影響的重要發言。陳獨秀清醒而明確地說:“國民革命過程中必須解決土地問題”,但“這個問題甚復雜,牽涉甚大,全部的問題,現在在革命理論上,財政上,社會問題上,各方都要求解決土地問題,土地問題已成了重要的輿論了。”說明他已經意識到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責編: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新聞分頁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