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路上

學者觀察: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三大現實來源

2015年07月22日16: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習路上”大型網絡數據庫  點擊進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7月22日電 (萬鵬)“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作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種戰略思想,是適應當今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需求提出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近日,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韓振峰撰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基本國情,明確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源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適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滿足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新要求,體現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要求我們將文章主要內容摘編提煉如下,以饗讀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

“四個全面”源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並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以上三個“沒有變”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情。當然,承認上述三個“沒有變”並不是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特征和過程是一成不變的。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隻有認真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戰略重點,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解決好百姓最關心、最急迫的關鍵問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適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2012年,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曾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綜合化的特點,從以往追求生活必需品到今天追求高檔消費品,從追求物質生活富足到追求精神生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從關注經濟層面到關注政治文化層面,尤其是更加關注自身和群體權益的保障等等,人們的期盼和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廣。既然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要求發生了深層次變化,那麼我們黨就必須適應這些新期待和新要求,通過推進“四個全面”,找准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急迫、最現實的關鍵問題,不斷滿足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群眾的利益訴求。

發展問題解決的根本出路還是靠改革:

“四個全面”滿足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新要求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現代化建設面臨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由於發展的不平衡和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改革發展成果受惠程度存在明顯不均,區域、城鄉、地區之間發展差距及社會成員貧富差距明顯存在,由此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從黨內情況來看,我們黨作為一個經歷了90多年奮斗歷程、在一個13億多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黨,既面臨良好發展機遇也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甚至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要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根本的出路還是靠發展、靠改革,為此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精彩推薦:


學者觀察:習近平東北調研之行給“十三五”規劃定下了基調

習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蘊:中國人血脈沒有窮兵黷武的基因

習近平“四個全面”體現四大理論特征 源自人民熱切期待

習近平對群團組織提"三性"要求:政治性放首位 群眾做主角

任理軒系列文章詳解“四個全面”實現的四大“新飛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韓振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