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以“敢言”著称。据媒体12月27日报道,这位全国百优县委书记日前在全县大会上痛斥工程腐败,点名批评包括原县委副书记在内的多名官员,自言“没想当大官,树敌无所谓”。
初看报道,读者可能会以为是县委书记点名批评现任副书记“腐败”,会感慨这样的县委书记真是太“敢言”了。实际上这些被点名的官员,都是过去4年当地采取“两规”措施被查处的,有的已经被法办。饶是如此,这位县委书记的勇气也值得赞赏。按照“潜规则”,即使共过事的官员已经落马被判刑,也得“为贪腐讳”。如果是在大会上批评,更得只说现象,“点到为止”。但这位县委书记认为,“要么不说,说就说开,得罪人树敌也无所谓”,所以向纪委要了材料,在大会上直接点了许多官员的名。
为什么要“为贪腐讳”?原因在于有些官员虽已落马,但与当地官场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是现任上级领导提拔的。批批现象大家都理解,指名道姓就难免要伤一些人的脸面。何况,人家在任时大家都是你好我好他好,现在出事了,你一点不留情面,有落井下石之嫌,不够厚道,“物伤其类”,自然会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所以这位县委书记才说不怕树敌,不怕得罪官员,更直言不怕影响提拔,“没打算当大官”。
点名批评旧同事,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风险,哪怕他已涉嫌贪腐。不但会得罪现任同事及属下等官员,甚至有可能冒犯上级影响自身提拔。可以想见,如果是点名批评现任领导班子成员的问题,那更是不可想象。因此在赞赏这位县委书记勇气可嘉的同时,也不免令人担忧,这种官场生态和“为贪腐讳”的“潜规则”,肯定不利于那些有心反腐者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利于通过党内监督预防腐败。
在现行体制下,党内监督,本是防微杜渐、从源头预防腐败成本最低的制度设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上级与下属之间,相互更为了解情况。如果能够对有可能涉嫌贪腐的苗头,直言不讳,大胆批评,就能及时挽救不少人,避免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为人小节、工作方式等可以批评,但不能触及“实质性”问题。明明知道对方有可能“出事”也不能说,更不能公开警示,否则就是你无事生非、闹不团结。如果你那里还存在一些涉及许多官员利益的“潜规则”,比如这位县委书记所说的当地工程腐败的“通行做法”:县级领导插手以千万元计的工程,科级领导插手以百万元计的工程,办事员插手以十万元计的工程等等,那你更是冒犯了许多官员的“根本利益”,不被整下台,也有可能被撵走,即使勉强呆在原地,也有可能像这样县委书记所担心的,“不能提拔”。
要打破这种官场生态与“潜规则”,不能只靠一两个“反腐斗士”冒危“敢言”。在预防腐败的制度设计上,须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党政领导班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关门搞批评,更不要无的放矢,自说自话,可以将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及媒体等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的有可能涉及贪腐的苗头性问题,都由各级纪检部门认真收集并一一梳理记录在案。有些地方有试点常任制的党代会,或定期召集一定范围的党员代表,重点可以就这些问题,请相关的党员干部登台做公开说明。书记不但要对涉及自己的问题做说明,还要对其他人的说明逐一做点评。上级党委或纪检部门可派人来听会并记录在案。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鼓励和督促党政班子成员,更多一些实质性的相互批评与监督,也给了“敢言”书记们一个名正言顺点名批评官员的场合与渠道。有利于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把一些贪腐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这也有利于人们更积极地开展党内监督与各种监督,从而消除“潜规则”,营造良好的反腐生态。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