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竞争选拔,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开考选,一张试卷,N个人做,选出得分最高者,视为“大功告成”。个别地方,为了完成本年度、本地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任务,集中拿出一批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进行考选。然而,由于程序方法不科学,试题质量不高等原因,使一些平时就钻研公考书的“考霸”获得“搂草打兔子”的良机,独占鳌头。造成“知识型”干部吃香,“实干型”干部受冷落的现象,助长了“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不良风气。
所谓竞争性选拔干部,是指给每位领导干部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平台。考试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考分”也主要反映一个干部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应作为考察干部的全部依据。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类或相似职位的对照评比,公开透明晒政绩,在群众满意度中发掘干部,也是一种“赛马”,相比“考试选人”,也更符合按实绩和工作需要选人的原则。
“考试”不是一杯解千愁的灵丹妙药。今后要合理确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职位、范围和规模,不宜搞“比例摊派”、“一刀切”。确实需要公开选拔的,也不能简单地以分取人,要注重分散“试题考察”的权重,增加对报考者的岗位经历、学历学位和考核奖励等情况的量化打分,通过实地调研、民主测评、征求民意等方法,强化对报考者实绩和官德的把握,从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