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天天关在办公室里,就很难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群众疾苦。如果下去调研只是坐车兜一圈,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很难真实掌握老百姓的生活境况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与基层代表对话时说的一番话。(2013年7月8日《广西日报》
阅读报道,笔者感到,彭清华书记谈“作风问题”的一番话,一语中的,如雷贯耳,令人警醒,引人深思。
记得当年江西苏区流行着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是对中央苏区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毛泽东曾经把这种“好作风”概括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革命的过程中,又必须得到人民的无私支持。因而发动群众、争取群众,往往是革命政权巩固的关键。正如毛泽东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据史料载,毛泽东曾把兴国县长冈乡的干部当作苏区干部的楷模:“长冈乡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实意的爱戴,他们的战争动员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可见,苏区干部作风的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即人们常说的:科技发达了,同群众的沟通反而困难了;交通便捷了,与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反而低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天天关在办公室里,即便是下去调研,也是坐车兜一圈,久而久之,养成了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讲空话套话的习惯,造成了对群众所思、所盼、所惑不了解,对基层的矛盾和问题不闻不问,疏远了同群众的感情,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走过场、摆样子,不仅令群众失望,更让群众滋生反感。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彭清华书记与基层代表对话谈“作风问题”,对自己是一种自醒、自警、自省,其本身就是一种“好作风”的显现。而对各级党员干部则是一种提醒、告诫、要求,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之谈,是对“好作风”的真情呼唤。
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作风,不满的也是作风。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就要走出高楼深院,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打开局面,从而在作风转变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聚集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