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国理政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当一次次走访开放团组、进入代表房间、参加新闻发布会,代表们对记者强调,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种种热点和难点,十八大报告都以创新精神给予清晰的回答:关于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思考和新方法,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加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政治建设方面旗帜鲜明地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感受到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和内涵;在社会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民生为重点,并在民生改善、在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方面,专门作出了部署;在生态建设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新表述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成为代表讨论的焦点。如,十八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分析,报告第一次把“四个化”放在一起表述,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同步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在发展中既面临工业化任务,又面临信息化融入工业化的课题,同时面临着城镇化的任务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难题,这意味着我们已把“四个化”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综合起来考虑,体现了系统化思维及顶层设计、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十八大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说,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符合中国现在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精神文化需求必然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之一。而文化的内核则是价值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树立和传播价值观”这一规律。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强调了文化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文化发展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对于文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和信仰问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文化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失衡。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两者发展要协调一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和信仰的缺失。“价值观不是存在于空气当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产品当中。”于殿利强调,“我们要用自有的内容题材,来讲中国自己的故事,来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责任。”
采访中,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仔细用笔圈点大会报告中的“兴奋点”,他告诉记者,报告出现了20多处“公平”这个字眼,表明我党将用更大的决心和努力,让公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党建新觉悟。
辛鸣分析,我们党在坚持十六大以来关于党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政治灵魂”的建设,即政党的宗旨与信仰。十八大旗帜鲜明地将党的信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新觉悟还体现在,党更加注重把科学的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谢春涛认为,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既保证党内生活的生动活泼,又保证党的战斗力的高度统一和凝聚力。
汪玉凯说,透过十八大,可以看出,执政党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十八大以后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论述,最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了增强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能力,从4个层次立体地对党员的自我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十八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兴友说。
(执笔:袁元,参与采访记者:李自良赵仁伟许雪毅李鹏翔周芙蓉龙在宇实习生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