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一周的采访中,代表、研究者们谈得最多、谈得最细的,基本是围绕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许多新概念,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精心谋划。”曾近距离参与过党的十二大和十四大理论研究的叶笃初说,“对比来看,十二大、十四大报告都具有很高的理论高度,对于中国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与发展水平所限,报告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对未来的展望。比如,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等等,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实践中去试去闯。但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很多内容已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比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曾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这次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叶笃初看来,这种对于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多位受访代表和研究者看来,党的十八大报告透露出浓厚的民生情怀,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期待,为13亿人民的全面小康,制定了10年“时间表”,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路线图”。
“十八大报告通篇充满新意。”辛鸣说,这是一篇创新之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创新精神。
综合多位受访者意见,可将报告的创新点简要概括: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已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了,30年来,我们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全面、权威的总结和阐述。”谢春涛说,报告强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是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再一次重申,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旗帜,有着深刻的内涵,引人关注。
胡鞍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客观规律,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显示了党的理论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更加鲜明。”
辛鸣分析,报告总结提出的“三大成果”、“四个特色”、“八大要求”等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又是对理论的创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这让我们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明晰,让我们对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标志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的“八条”要求,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定位。
从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到十八大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辛鸣认为,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愿望,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是全党的愿望。”
“我们不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还要随着我国的实践进一步丰富、诠释科学发展观。”胡鞍钢认为,未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包括五方面的要素:创新发展,即发展观及发展道路创新、制度建设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文明创新的有机统一;绿色发展,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建设绿色中国;协调发展,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共享发展,使十几亿人民共同拥有发展机会,共同创造各种财富,分享社会福祉,共筑幸福安康;共赢发展,即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互利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了新构建。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十八大代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用独立篇章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阐释,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谢春涛认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建设生态文明”的加入,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丰富的新的内容。
叶笃初说,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的“含金量”很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辛鸣分析,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含金量更高。过去比较强调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问题,到了十八大,不仅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翻番,这就意味着执政党更加注重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
不仅如此,在这个目标里,有民主的扩大,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有文化的提升,文化产品变得丰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有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总量,更要看经济总量能否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辛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