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3日07: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七)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曾說,“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回望歷史,20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個百年。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又飛速跨進信息社會﹔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進化”,在這個短短的百年裡完成了,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領域,人類文明都達到了空前的輝煌頂點。
然而,也就是在這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接踵而至,人類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與殺戮之中,文明的燈火一度被戰爭風暴吹得七零八落。音樂家梅紐因沉痛地說:“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話為20世紀做個總結,我會說,它為人類興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時也摧毀了所有的幻想與理想。”
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讓人類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到持久和平之道。國際社會開始嘗試通過和平的手段實現和平,通過用國際秩序與規則的約束來限制戰爭的沖動,通過合作共贏的制度設計來制約戰爭。
近70年間,盡管局部地區的戰爭不斷,但多元世界正逐步形成,時代的不同使得選擇和平發展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全球治理體系尚不完善,國家政治之間的激烈博弈,冷戰思維、極端民族主義與極端宗教思想造成的沖突、摩擦仍持續不斷,在一些地區仍有升級的可能。怎樣才能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找到一種新理念,不斷為和平注入正能量?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多個國際場合闡述了“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這一理念,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國與國關系的新認識,也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同世界並肩前行、攜手共進的堅強信念。中國夢與非洲夢、亞洲夢、美洲夢息息相通,中國是全球化的獲益者,更是推動者。
鄧小平在三十年前就說過,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和平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的話,現在這個力量還小。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隨著更多發展中國家走上國際政治舞台,人們相信,國際社會將確立一個更加廣泛地體現共同利益的原則,引導人類走向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八)20世紀,1.87億人在140次戰爭中喪生,超過以前所有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總和。同樣也是在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上的偉大進步,也遠遠超越以往數千年的成就。
歷史不應是記憶的負擔,而應是理智的啟迪。今天的人類越來越堅定地認為:光明每前進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清除軍國主義泛濫的根源,人類能夠擁有改變戰爭與和平“交替循環”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波蘭維斯特普拉特半島上有一條巨幅標語:永遠不要戰爭。而哲學家康德在其《論永久和平》中說,永久和平最終將以兩種方式中的一種降臨:或者由於人類的洞察力,或者因為在巨大的沖突和災難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類別無他選。
我們正處於這樣的歷史關頭,需要以一代人富有遠見的洞察,為整個人類贏得未來。
“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未來是我們塑造的。”
謹以此文獻給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以及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獻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浴血奮戰的志士,以及所有為人類和平與解放事業奮斗的人們。
他們的英名不朽,和平的光芒永在。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03日 01 版)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