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任仲平: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4年09月03日07: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五)英勇悲壯的抗日戰爭,凝聚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崇尚和平的寬闊胸懷。

一年前,一部題為《對照記:猶在鏡中》的紀錄片,讓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猶太攝影師沈石蒂在上海的傳奇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近3萬名歐洲猶太難民,中國人民的仁愛與善意給予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戰后,國民政府曾用中國軍艦,把200多萬滯留在華的日本俘僑送回日本。中國人民還收留了2800多名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艱難歲月裡,給了他們最溫暖的佑護。1978年,48歲的戰后遺孤鈴木則子回到日本后說:“遺留孤兒和遺留婦女不應該忘記擁有兩個祖國的驕傲。”

能夠理智地將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與日本人民分開,正確看待一個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對許許多多經受過戰爭戕害的普通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因為不容易,才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加真實地呈現了中國人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1944年9月,美國敦巴頓橡樹園裡,各國代表規劃戰后世界。一位美國代表認為,“為了世界其余部分流過鮮血的四個大國”,有權奠定未來國際組織的基礎。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的制度安排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二戰后,中國加入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300多個國際多邊條約,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從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倡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主張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到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到提出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60多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努力“更好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這是一個度盡劫波的國家對世界的承諾和貢獻。

(六) “不尊重歷史的人,注定要重犯歷史的錯誤。”二戰后近70年來,整個世界都在努力避免一次新的世界大戰。但一些國家卻總是想給戰爭的記憶貼上封條,突破戰后的各種國際規則和制度,在隱瞞、遺忘與歪曲中,重新走上歷史的老路。

今天的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構建的大廈,而是在戰后秩序這個基本框架中建設起來的。離開這一框架,突破這一框架,得來的不會是和平而隻能是戰爭危險。確保二戰以來國際秩序的成果,是亞洲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基礎,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一磚一瓦都動搖不得。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為基礎,才談得上遏制並清除法西斯主義思潮的生存土壤。

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屢屢制造事端,引來國際社會強烈不滿。所謂“釣魚島國有化”,挑戰的是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美化的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侵略歷史﹔妄圖修改和平憲法、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威脅的是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二戰結束已近70年,這些鬧劇仍不斷在日本上演,充分表明,日本建立的所謂和平體制並沒有對軍國主義的復活形成有效的遏制。現在,安倍政府又要借修改憲法來實現重新武裝,日本不僅要做政治大國,還要做軍事大國,怎能讓愛好和平的亞洲和世界人民放心?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構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根據這兩個文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作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因此,“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不僅是島嶼的歸屬問題,更關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還要不要捍衛,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還要不要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還要不要遵守?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原則問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與日本較量,堅持要求歸還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為的就是要確保戰后秩序,不給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任何可乘之機。

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危險傾向已經有所警覺。美國《時代》周刊指出,日本正擴張自己的軍事影響,夢想建立一種“新的世界格局”﹔《華爾街日報》則將安倍稱為“亞洲最危險的人物”﹔英國前駐日大使休·科塔齊更是撰文警告“玩火者很可能引火燒身”。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對日本右翼勢力的縱容和綏靖隻會放虎歸山、貽害無窮。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談道:1945年日本戰敗后,昨天還很殘暴的日本軍人整齊列隊,將新加坡的街道打掃得干干淨淨。如此“敏捷”的轉身,使他“心裡泛起一陣寒意”。和平,在日本就好像雙腳踏在一塊浮冰之上,雖然一夜間換了站姿,但對於腳下一直在融化的基礎,這麼多年卻始終視而不見。二戰后,日本能否走和平道路,能否取信於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個“量度”,就是日本能否自覺接受戰后國際法規和國際秩序,遵守戰后和平憲法。日本政府應充分意識到,隻有清醒地面對歷史,深刻反省戰爭的罪行,並且採取實際行動清除軍國主義思潮,才能重新贏得世界人民的尊敬。

69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伴著電波雜音播出的《終戰詔書》中,並未出現“投降”的字眼。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和媒體仍將“8·15”稱為“終戰日”,而非“戰敗日”和悔罪的日子。究其實質,軍國主義是政治的,更是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社會心理的。戰后的日本沒有完成清理的任務,這是亞洲的真正危險所在。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