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任仲平:生態文明的中國覺醒

2013年07月22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有兩張地球的老照片,曾經深深刺痛中國人的心。

一張是夜景。從北美大陸到東亞西歐,萬家燈火,流光溢彩。相形之下,中國大陸的燈光寥若晨星,一派農耕社會“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清冷。

一張是白天。中國像一隻羽毛稀少的雄雞,佇立在植被茂密的西伯利亞和東南亞之間,吟唱著黃土地渴望綠色的古老歌謠。

30年過去,快速生長的城市燈火,照亮了神州大地。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足13%,增長到如今的20%多。發展起來的中國,一天比一天亮起來、靚起來。

然而一片濃雲,很快遮蔽了這愉悅的場景。從太空俯瞰地球,中國的身姿變得影影綽綽。2013年著名的“霧霾一月”裡,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籠罩,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如霧裡看花若隱若現,6億人在嚴重污染的空氣中呼吸和生活。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飛速發展,增速始終接近或超過兩位數。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就像中國作為經濟大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在歷史上無與倫比一樣,中國污染問題也突破了既有的先例”……整個世界心情復雜地關注著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一切。

經濟學上有一條著名的曲線,叫做庫茲涅茨曲線。這條倒“U”形曲線講述的,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無一例外遭遇過的一段困境: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嚴重。今天的中國,正攀爬在這條曲線陡峭的上升區間。

挑戰是全方位的。《鄱陽無漁》《瀕死洞庭》《民勤生與死》《艱難的蒙煤外運》《咸潮考驗珠三角》《太湖藍藻再暴發》《錫林郭勒牧區尋路》《大興安嶺的艱難時光》《春天等來的難道只是沙塵暴》……媒體的一個個大字標題,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經受的考驗,刻畫得淋漓盡致。

難道經濟增長,注定要以犧牲幾代人的生活質量作為代價?莫非13億中國人,注定無法穿越眼前這厚厚的“生態牆”? 

(二)形勢的確不容樂觀。

這是我們的環境壓力——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佔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達上千萬公頃,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這是我們的資源瓶頸——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達536億噸,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

這是我們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兩億輛,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氣排放總量增加14倍。煤炭消費34.25億噸,佔能源消費總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環境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這樣的結論,不是來自某個危言聳聽的環保組織,而是來自國務院授權開展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仍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不斷加劇的污染,正成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紀的后40年裡,日本對外轉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美國轉移出去的高污染產業佔40%左右。發達國家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向世界轉嫁危機,而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有類似的可能。

本世紀最初10年是160年來最熱的10年,全球溫室氣體含量今年5月達到數百萬年來的最高點。盡管人均能耗遠高於我們的歐美國家沒有資格對我們說三道四,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躍居世界首位的中國,內心深處的環境壓力始終揮之不去。發展的權利不容剝奪,但發展的目的,不是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燙。

“美麗中國”的呼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漲起來。“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剛剛閉幕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擲地有聲的堅定話語,傳遞了中華民族向污染宣戰的堅強決心。

更多精彩評論:

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