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在互聯網上搜索“美麗中國”一詞,有兩個結果非常醒目。一個引向紀錄片《美麗中國》,它刻畫了承載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個引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它展現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生態文明源於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對工業文明的超越。正是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重新審視中國的發展,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布局。十八大報告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目標,以鮮明的形象、豐富的內涵,訴說著13億中國人的向往,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鏗鏘有力的宣示,表達了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鮮明態度。
不採取有力措施,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民族復興失去根基,美麗中國更無從談起。
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的新機制,畫出了“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40億噸標准煤”的紅線﹔
2月,環保部宣布將在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力爭7 年內實現PM2.5排放總量顯著下降﹔
3月,全國人大會議公布的預算案中,中國環境保護預算比去年增加18.8%。這一增幅大大超過了財政支出的整體增幅﹔
在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啟動“約談”機制,就太湖流域水質約談蘇南四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如半年內未完成整改,將直接由省紀委和省監察廳處理地方政府責任人﹔在湖北武漢,湖泊保護今年全面實現“包產到戶”,166個湖泊都有了“一官一民”兩位“湖長”,一旦湖泊出現問題,立即追責﹔在廣西河池,龍江河鎘污染事件中,3名官員因環境監管失職罪被判刑,10名企業責任人因污染環境犯罪被刑處……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其最終目標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它意味著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我們的資源環境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
環境的警鐘日日驚心,生態的保護時不我待。
(四)然而,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道路,遠非想象的那樣平坦。
很多人艷羨加州的陽光、塞舌爾的海灘、芬蘭的原始森林,其實在我們身邊營造同樣的美景,也不算太難:
實踐証明,關掉燃煤電廠,停掉石化工廠,汽車限號運行,工地停止施工,不要半年時間,城市就會天變藍,風變清,環境變好。
再到中東部的一些農村地區去看一看,隨著大量勞動力進城打工,環境休養生息,植被迅速恢復,野豬、野狼上演“王者歸來”,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園氣象。
問題是,如果由此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單雙號限行、缺電少氣、就業變難、經濟下滑,我們是否能夠忍受,又能忍受多久?
下面這兩幅場景,或許可以給出問題的答案:
怒江沿岸,大峽谷間,環保主義者大聲疾呼,反對水電梯級開發對生態造成的巨大損害。但令他們失望的是,當地大多數居民竟然都“愚昧”地贊成興修大壩。
在一個經濟落后的海島,參觀者體驗過熱帶雨林的原始風情之后,拍著當地干部的肩膀說:“這樣的美景,一定不要搞旅游開發,要好好保護啊!”干部一臉苦笑地反問:“如果我們都爬到樹上去扮猴子,你們是不是覺得更爽?”
靠“回到從前”來解決今天出現的問題,並非正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有這樣的觀點,在所有的環境污染問題中,沒有比“貧窮污染”更為嚴重的。這一觀點劃清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類不同的環境問題。
無論是非洲人口激增帶來的生態災難,還是中國農村曾經綿延千年的毀林開荒,其危害都不亞於工業污染。就中國而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直到現在還有1.28億貧困人口,讓他們脫貧致富,必須靠發展﹔就人類整體而言,發展,也隻有發展,才是走出生態困境的治本之策。
然而硬幣總有它的兩面。
必須承認,在發展問題上,我們的干部有使不完的勁頭,我們的行政有相當高的效率,但在環保實施力度和資源使用效率上,我們的表現就要遠遜一籌了。
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單位GDP能耗盡管近年來所有下降,但仍為日本的7倍左右,相當於世界均值的兩倍。2011年,我國GDP佔全球的10.48%,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在一些地方,為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綠卡”、“挂牌”、“進廠審簽”、“預約執法”等土政策風行,環保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正常監督執法受到阻撓。近年來曝出的血鉛超標、違法排污等事件,很多就是企業扛著“挂牌保護”金字招牌種下的惡果。
不充分的發展與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就這樣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時存在。這是中國的困境,也是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共有的尷尬。
就像每個月掙100塊錢的人如果要靠10塊一斤的有機大米養活,其結果必然是飢餓,環保成本的高昂,催生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沖突與矛盾,也成為許多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寅吃卯糧甚至飲鴆止渴的現實背景。
精心調適發展與環保的關系,盡最大可能維持兩者間精細的平衡,不僅是經濟問題、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這是對人類智慧和倫理的雙重挑戰。這樣的挑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之內,都不會消失。隨著經濟版圖變遷和社會轉型,在局部地方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激化。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