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選登了習近平總書記《之江新語》中的文章,讀來無不深受其震撼與感動。其中有篇寫到:在困難面前,是束手無策、畏縮不前,還是克難攻堅、奮力前行?作為領導干部理所應當選擇后者,應該千方百計採取切實可行的好措施、好辦法,努力解決困難。好措施、好辦法哪裡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我們黨成為執政黨,靠的就是群眾力量和群眾路線。自從我們黨成立之初,就重視發揮群眾的創造力和群眾的積極性,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搞經濟建設的現在,都認真貫徹“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群眾路線。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也強調道: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深入調查研究。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矛盾突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等需要更大的智慧,更好的辦法。前不久的兩會上,習近平說到“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而要真正“啃得下這些硬骨頭,攻得下這些險灘”都離不開群眾智慧與力量,要在群眾中尋找辦法、點子。
“辦法在群眾中”,首先得有心中裝有群眾。我們黨和群眾的關系是魚水關系,如果領導干部手握權力不為民,不親民,那麼群眾再有辦法也不會說出來的,對工作也不給予支持的。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說過“共產黨員絕不可脫離群眾,絕不可高踞於群眾之上,做官當老爺,而應當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在群眾面前,深入於群眾之中,同群眾打成一片”。不做“老爺官”,要做“父母官”。“父母官”就要想群眾之想,急群眾之急,解群眾之困。解決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要靠群眾共想,那改革發展成果也應群眾共享,讓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在工作中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和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自然就能把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出來。
“辦法在群眾中”,其次得沉下基層甘於拜人民為師。毛澤東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寓意深長,要能夠領導好群眾,造福一方百姓,就必須先要到基層群眾中去了解群眾需要什麼、盼望什麼,多聽聽群眾的想法和意見,多積累群眾先進生產技術和知識,隻有先成為好的學生才能當好的先生。拜人民為師要謙虛、真誠、真心。“群眾是孔明”,下基層體民情、察民意,就是去多聽聽他們的話語,多感受他們的生活,通過深入研究過后制定政策、措施便會行得通,干的事業定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
辦法在群眾中,向群眾取經是一種執政境界,也是一條加深干群魚水關系的途徑。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一定能從群眾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在改革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將會迎刃而解,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更加順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