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浙江精准扶贫10例【4】

2016年01月04日14: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案例七 常 山

村级组织站前台

戴了多年的“穷帽子”,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郑土凤没想到,自己年过花甲,还可以到村办旅游公司上班,月薪2000元。山多地少、老伴身体又不好,她家曾是村里最后一批“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

黄塘村位于常山县东北偏远山区,曾是远近闻名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去年,村集体和村民共同集资创办浙江黄塘旅游景区开发公司,建起漂流、滑草等多个旅游项目,100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收入农户,目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30多万元。除出资村民外,其他村民也获得“环境分红”。短短1年多,黄塘村人均收入增加2400元,村集体收入增收8倍。

变输血为造血,常山扶贫开出了自己的“方子”:鼓励村一级建立公司、合作社等经济主体,以入股分红、提供就业等多种途径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由此激活村一级的主体意识,扶贫重担由各级政府移交给对农村、农户情况把握更精准的村两委班子,并通过资源倾斜、政策扶持等手段提高其积极性,使扶贫有动力、有针对、有实效。

同样地处山区的芳村镇下猷阁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土地抛荒,留守在村的大多是低收入农户。村里创新土地折价入股模式,成立了牛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土地租金、年底分红、打工工资,我一人就有三份收入。”村民徐雨金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三口体弱多病,夫妻俩干不了重活,儿子长期患肝病,医药费不菲。他将自家1.5亩地入股,按每年每亩700元收取租金,去年全家分红得到1000多元,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公司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轻松的打工职位,每月工资2000多元。

目前,“牛角公司”共有入股面积800余亩,农户参股率达到96%以上,全村原有的35户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参股。公司雇佣了30多名本地村民固定上班,其中10名来自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平均工资在3万元左右。下猷阁也从昔日“深山沟、荒坡地,有女不嫁下猷阁”变为如今“花儿美、人儿勤,村庄成风景”的富裕村。

白石镇7个村抱团成立了常山县宣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撑腰”。公司成立不过半年,已承接保洁、农产品种植等多项业务,带动40余户低收入农户种植农产品,吸纳低收入农民就业80余人。

在常山,类似的村级公司、合作社还有20多家,辅以电商扶贫、搬迁就业、低保兜底等其他形式,目前全县15000余名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农民已全部摘帽。(汪 峻 胡江平)

案例八 仙 居

干部肩上有担子

又到年底,仙居县淡竹乡下齐村村民齐育才盘算着一年来的收入:水稻等收入3000多元,蜜桃增收5000多元,做豆腐增收了2000元。长期属于低收入农户的齐育才,对自己今年的收入挺满意。

在仙居,像齐育才一样曾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民,对生活越来越感到有奔头。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4719户、10997名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面完成“销号”。

“通过建立机制,打出组合拳,打响攻坚战,在全县上下营造‘层层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个个坐不住’的工作氛围。”仙居县副县长朱志明介绍。

仙居县把2011户、5245人对象户帮扶责任一一落实到乡镇(街道)驻村干部、农村指导员和“村村帮”结对干部身上。通过开展产业帮扶、就业结对招聘、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发展来料加工等途径,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创收门路。

仙居同时开展“保障”帮扶和“救助”帮扶。结合“慈孝仙居”建设,创新开展“督孝”帮扶。对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赡养所造成的贫困老年家庭,由乡镇(街道)、村干部、老人协会等出面,督促子女尽好赡养义务,有效降低老人户在低收入农户中的比例。

在四大帮扶行动的基础上,仙居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到年底,开展了“百日攻坚”活动,坚决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

健全考评机制,确保克难攻坚。建立形成定期通报、挂牌销号、考核激励等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对于重点环节进行突破。通过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双向对接、上门对接等方式,精准了解帮扶对象详细情况,制订“一户一方案”,落实1—2项具体增收帮扶措施。加快低保扩面,确保做到应保尽保。

实施全程跟踪,跟进后续服务。县扶贫办每月对乡镇(街道)进行实地督导、核查。建立和运用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微信平台等,进行工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等相关服务。

大战乡的“帮扶明白卡”、安岭乡的帮扶工作手册、淡竹乡的“五步十法”、皤滩乡的“三个回头看”等……各乡镇的好做法,通过微信平台、QQ交流群等新媒体手段,在全县面上进行推广,帮助各地更好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

注重职能扶贫与社会扶贫联动,让民政、慈善、残联、教育、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等都参与进来。安岭乡四联村低收入农户吕弟吾,通过结对干部技术帮扶,对2亩茶地进行低效改良,增加其茶叶附加值,并拓展茶叶鲜叶销路,增加鲜叶单价,净增收达到8000元左右。(张肖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