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安徽的不解之缘(一)

匡吉平

2014年06月12日14: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扛枪的双手又拿起细小的针线

转眼到了深秋初冬季节,大别山的早晚,露寒霜重,山区还经常阴雨绵绵,阵阵寒风袭人。但刘邓大军的官兵们却还身着过黄河时的单衣,脚上穿着草鞋。如何解决部队10多万人过冬棉衣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野战军领导的面前。毛泽东对刘邓大军的冷暖十分关心,早在部队刚到大别山不久,他就考虑到了这一问题,致电邓小平等询问解决冬天被服的可能性,提出如无法解决,即派第十纵队护送,或送银元就地购置。但因大别山远离解放区,千里迢迢,敌人又进行了严密封锁,一时难以办到。后来,毛泽东又来电指出:你们全军冬衣准备,不要将重点放在由后方按时供应上面,而要放在自己筹办上面;你们如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12月或1月,那时后方冬服可能接济上来。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刘伯承决定全军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他们复电中央军委:“我们决心自筹棉衣。”

邓小平、刘伯承找来了后勤部的负责人,商量如何打好“棉衣战”的问题。当后勤负责人向他们汇报有的部队已经按政策向群众买了一些棉花、布匹,准备找裁缝缝制棉衣,然后总结经验再向全军推广时,刘伯承语重心长地说:“部队的主动性和你们的想法都不错,可是现在又是闯险关,慢腾腾地要不得!只要我们下决心,不要中央和兄弟部队支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邓小平强调说:“对,咱们要靠自己创造奇迹!”

“棉花、布匹各部队都动手,看来可以解决,就是大别山的妇女大都不会做针线活,裁缝师傅有些难找。”

没等后勤负责人把困难讲完,刘伯承便说:“不能把眼睛只看着人民群众嘛!我们共产党人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人民解放军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造任何军队没有创造过的奇迹!我们部队的指战员,都是来自工农的子弟兵,他们中间有各种行家能手。咱们在敌后山沟里能办起兵工厂,能搞大生产运动,能挖窑洞盖房,出了多少木匠、铁匠、泥瓦匠,出了多少养猪、种菜、种粮‘状元’。现在,咱们要把部队的弹花、浆染、裁缝巧匠都找出来,以他们为骨干,在每个班、排都开起裁缝铺、被服厂。扛枪男儿汉,人人都来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怎么样?”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哈哈笑起来,没有谁再提什么困难。

在下达全军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的命令时,邓小平着重嘱咐说:

“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者,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命令传下来,各纵队分头行动。一纵在蕲春、广济,二纵在黄梅、宿松,三纵在皖西,六纵在黄冈,自制棉衣的热潮在全军展开。

棉花、布匹弄来了,质地不一,五颜六色。战士们动脑筋,想办法,有的用竹条、树枝弹花,有的用稻草灰、锅底灰染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接连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散步,刘伯承也一改晨读的习惯。在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窗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做着同一件事情——自制棉衣。

邓小平手脚麻利,大刀阔斧惯了。他穿上自制的新衣,走到院子中间,对着西屋的刘伯承喊道:看看我的手艺,如何?

不一会儿,院子里站着一圈直属队的干部,刘伯承出来上下打量了一番,反问道:“你自己感觉怎样?”

“不错,地道的手工艺品!”

刘伯承和众人仔细一看后,都仰天大笑。原来,邓小平自制的那件棉衣前襟撅着,后摆吊着,背上还有一个大鼓包。

刘邓又从这个连队到那个连队,从这个“作坊”到那个“作坊”,亲自看望、指导、鼓励战士们制作冬衣。

“这样不行,棉花要絮匀,压平。要不,厚的厚,薄的薄,上下会起疙瘩……”

“锁扣眼要用捯线,缝口袋要用钩针,这样衣服才匀称、严实……”

有的战士不解地问道:“司令员怎么什么都会,连缝制衣服也过人三分?”

邓小平笑着说:“司令员原是缝纫出身,要不是投身革命,说不定是个好设计师呢!”

大家齐动手,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崭新的棉衣就穿到了南征指战员身上。大家暖在心里,笑在脸上,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有一首《棉衣歌》,传颂着刘邓大军自制棉衣的动人故事,歌中慨叹:“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