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回良玉:我的三农情缘

2013年12月18日13:5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我的三农情缘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美祝福献三农

我的经历赋予了我一生都不容改变的身份——“三农”人。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农村都让我魂牵梦绕。我喜爱农村的一草一木,眷恋农村的山山水水,思念农村的事事人人。

我到过很多迷人的村庄。村庄是地图上最小的单元,一提起村庄,不少人会以为是那样的狭小、简单及冷清。然而,我对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村庄却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别样的情怀。她们是那样的博大和丰盈,那样的无际和绵长。在我看来,村庄承载着最神圣的产品产业,生长着最宝贵的生命食粮,积淀着最珍贵的农耕文化,延续着最绚丽的人类文明。她们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但充满活力、灵性与宁静。每个村庄,都有丰饶的物产,都有难忘的故事,都有动人的传说,都是一幅引人入胜的迷人画卷。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观察当今的农村,透过村落里那低矮的土墙和简陋的屋宇,瞭望和关注村庄怀抱里的山水草木,铭记和感谢村庄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体味和感知村庄里的那些看似寻常却又不平凡的人和事。每念及此,我都会为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现代生活而欢欣,也为乡村文明和田园风光在一些地方的消失而忧虑。

水是农村的生命血脉。我在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总是关注水的问题。我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里洪涝灾害严重发生,那里却久旱无雨禾苗枯萎。2004年,我来到宁夏西海固的一个回族村。乡亲们用淳朴的话语和渴望的眼神告诉我,这里年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七八倍,种田靠天吃饭,人畜饮水靠地下水窖人工集雨储一点,再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挑一点,常常是上顿不接下顿,水窖的水质变差了也舍不得扔掉。几天的“苦瘠”之行,成为我农村调研中最难忘的一次“苦旅”。我亲耳听到了农民对水的渴望,亲身体味了农民缺水的苦痛,亲眼看到了农民求水的付出。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国西部一些农村生活之“苦”苦在“缺水”,生产之“苦”苦在“少水”,生态之“苦”苦在“无水”,发展之“苦”苦在“短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2011年中央专门出台以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水利发展步伐加快,水利建设投入加大,水利体制改革加速,水利管理力度加强,3亿多农民喝上了放心水,3万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转危为安,3000多条中小河流得到综合治理,一大批老化失修的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后焕发了青春,一些“五小”水利工程在广阔的田野开展实施,一渠渠清水贯通“最后一公里”流进农田。放眼未来,水必将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资源争夺焦点,水利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事业。

山林是农村的财富宝库。我国有27亿亩集体林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我到江西、福建等地山区考察林业生产。那里集体山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权责利不明确,林农长期守着金山银山却没钱花。一心谋发展、不甘受贫穷的农民大胆探索实践,将林地经营权长期承包到户,将林木所有权完全归属农户,实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山定权,给集体山林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归宿;树定根,给林木找到了一个明确的主人;人定心,给农民作出了一个不变的承诺。中央及时总结基层的创造和探索,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向全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我们还在湖南、广西等地召开现场会,以典型引领,鼓励林农利用承包的林地,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实践证明,用制度管林、用制度建林、用制度兴林,是建设中国特色林业的关键所在。山林是宝贵的经济资源,是广大林农致富的源泉;山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着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山林是悠久的文化财富,传承着古老厚重的山林文化。一定意义上讲,善待山林就是善待人类,发展林业就是在延续人类生态文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