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回良玉:我的三农情缘

2013年12月18日13:5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我的三农情缘

我国农民具有知足感恩的高尚品性。农民对待大事小情,对待邻里乡亲,对待国家社会,更多的是豁达大度。农民在忙碌中得到乐趣,在劳累中寄托希望,很少发牢骚,很少有怨言,给点肥水就长苗,给点阳光就灿烂。播种是为了收获,丰收了就心满意足,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生活得平淡而踏实,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农民对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人,总是想着回报。我曾多次到山区和偏远地区考察“三农”工作,那里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更为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过着贫苦辛劳的日子。有时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我和同事们去看望慰问他们,他们从不叫苦和埋怨,只说“感谢”。当国家给他们一定的扶持时,他们的知恩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内心里不仅是敬意和欣慰,还有伤感和愧疚。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粮价每提一分、补贴每增一点,他们都打心眼儿里知足和高兴。当他们乐道“种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低保有补助、养老有保障”时,满面洋溢着幸福和感恩的笑容。人生之苦在于心之不足,人生之累在于心之不宽,知足心宽的人不苦不累啊!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党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我们讲爱民、亲民、利民、富民、安民、护民,万万不可忘记了农民;农民对社会的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推崇和尊敬。如果我们多想一想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根在何方,或许就会大大增加对“三农”的认同和情感。其实,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农民并不陌生,或许我们自己,或许父辈乃至祖辈,都曾是农民;同农业并不生疏,或许我们自己,或许父辈乃至祖辈,都从事过农业;与农村并不遥远,或许我们自己,或许父辈乃至祖辈,都来自农村。追根溯源,我们与农民血脉相通,我们与农业血肉相连,我们与农村血缘相亲。农业是我们的生存基础,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农业艰苦劳累,但干农业充实快乐;农民憨厚率直,但交朋友实在真诚;农村条件艰苦,但田园生活回味无穷。支持“三农”事业,不正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不正是我们与“三农”的深深情缘吗?!

一米一粟寄深情,源头活水根在农

在我的“三农”人生中,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极度短缺的特殊灾难,目睹过“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被动局面,参与过推行大包干、粮食大丰收的激情岁月,面临过农产品“多了少、少了多”的尴尬状态,也见证过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的黄金时期。这些经历,丰富和加深了我对农业和农民的切身感知。我深知农业的重要和农民的情操,也深知农业的艰苦和农民的艰辛;我了解农民的希望和期盼,也了解农民的诉求和不易。我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的生产经营受到严格限制,规定只能种什么、只能养几只鸡,否则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有些地方甚至不许农民耕种自留地和养护自留山,对农家的婚丧嫁娶也有种种限制。实际上,农业的事情既繁多复杂,又简单明了;农民的诉求既多种多样,又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要求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管理民主权。有些农业问题和农民诉求的解决,有时候说起来殊为不易,做起来又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要用政策和制度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农业政策、农村制度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连续十年增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连续十年以较快速度提高,连续四年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佳绩来之不易,饱含着农民的奋力、政策的动力、科技的推力、部门的合力和老天的助力。正因为有了增产增收的丰硕成果,城乡居民的饭碗才端得更实更稳,扩大内需才有了扎实基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才更有底气,应对各种天灾人祸才更有力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农耕文化中,脍炙人口的“湖广熟,天下足”、“中原丰,粮仓盈”、“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东北大粮仓,囤满喜洋洋”,耳熟能详,世代相传,表达了人们对吃饱肚子和粮食安全的关切和关注,体现了中华民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理性和理念,至今仍具深刻启迪。

2011年12月26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大会,授予产粮大县的奖杯,很好地表达了粮食和农业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精心设计的奖杯以古代炊具“釜”为主体造型,以代表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色调,表达粮食丰收托起国人饭碗的深刻意蕴;三根立柱代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象征着政策、科技、设施装备等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底座两层八个立面绘有从古代农耕到现代农作的标志性图案,标识着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进趋势;整个底座以“四平八稳”寓意农业基础牢固,以“四面八方”昭示各方协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再次印证了政策是农业的生命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顺势而为推进政策创新,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扎实有力推进工作创新,确立了科学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构建了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形成了明晰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建立了高效的农业农村发展推进机制。我们全面取消“农业四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按地亩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农业四补贴”,开创了政府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彻底放开粮食购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构建了农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中西部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实行主产区财政奖补,建立了促进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实施林业、草原等生态效益补偿,探索了生态建设保护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率先在农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利进一步体现。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归根结底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符合了农民的期盼,满足了农民的意愿。农民和基层的创造和需求,是我们制定农业农村政策的基础和智慧源泉。离开这些,农业农村政策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