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回良玉:我的三农情缘

2013年12月18日13:5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我的三农情缘

基层蕴藏着解决“三农”问题的真知灼见。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折服于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他们有着处理问题的丰富经验和办法,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传达上级繁复的精神和要求,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基层复杂的问题和矛盾,能用最炽热的情感化解农村冰冷的隔阂和纠纷。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在长时期艰苦的磨砺中,对农村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切身的感受、思考和比较,所以才有结合实际的创新、创造和创举。有些在办公室里想不出、想不通的问题,有些在多次会议上难以解决、议而不决的问题,到基层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就豁然开朗了。有时我们苦思无策的事情,基层已有创新;有些我们困惑已久的问题,基层早有答案;而有时我们担心出现的情况,基层却并未发生。正因为如此,农业农村工作不少全国性会议选择在市县开,而且经常开现场会,就是为了汲取群众智慧、总结基层经验,藉以典型示范带动。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10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号红头文件承载着让13亿多中国人吃饱穿暖的“一号”使命,蕴涵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的“一号”深情,寄托着农民对幸福生活的“一号”向往。但一号文件之源在农民的创造,一号文件之根在基层的探索,一号文件之本在农民的福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顶层设计,绝不是凭空臆想的。只有从时代深处体察农村的脉动,从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的态势,从神经末梢感知农民的希求,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有大地的厚度、胸怀的广度、心灵的温度和普惠的力度。

基层萌动着推进农村改革的燎原之火。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力军,农村重大的改革举措往往来自农村基层的先创先试。发端于安徽的减免农业税费的探索,就为全国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创造大包干经验的安徽农民,又以“吃螃蟹”的精神闯出了一条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的路子。我在安徽、江苏农村调研,曾被农民对减免农业税的强烈渴望深深打动。许多农民说,以往我们依法缴纳农业税是应该做的,但现在社会进步了、国家实力增强了,我们要求减免农业税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为了让农业农村更好地发展。面对农民的呼声,省里几次开会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一个共识:农村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合时宜的、歧视农民的、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陈规。于是,继安徽省之后,江苏省做出了在全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决定,向全省农民发出公开信。应该说,我国农业税费改革的试点和探索在安徽,推进和推广在江苏。2006年1月1日,国家正式废除了征收农业税的法律规定,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河北灵寿县青廉村一位农民亲手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鼎”。这尊巨鼎刻着铭文:“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些年来,我们尊重农民和地方的首创精神,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实施中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循序渐进。我们坚持稳定而不折腾,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完善而不跑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坚持创新而不停滞,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基本经营制度拓展到林地和草原。还是基于农民的呼声和探索,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建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实践一再证明,改革的真正动力,始终植根于基层和民众之中。

基层蓄积着破除城乡藩篱的巨大能量。由于历史的原因、制度的因素,我国城乡之间长期被分治分隔。改革开放后,农民冒着风险就地兴办乡镇企业,开辟了我国工业化的第二战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农民以巨大的勇气走入城市,数以亿计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然而,这是一条既充满希望而又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道路。2003年5月,我到江西农村考察非典疫情,到都昌县华山村看望因疫情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我们谈了许久许多,从进城务工谈到转变务农身份,从农民工子女入学谈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从企业务工谈到融入城市社会,从承包地耕种谈到家庭老人赡养……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示。农民工的前面是工人,农民工的后面是农民,当一种制度设计使农民工不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时,这个制度就是文明的、进步的、科学的。这些年来,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我们在理念和制度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多方限制到善待服务、从制度性分隔到制度性接纳的转变。国家出台了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政策,农民工工资支付、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现在,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层涌流着农业科技进步的不竭源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品格令人钦佩不已。同样毕业于高等院校,农技推广人员一到农业和农村工作,工资和待遇就比人家低,工作环境就比人家差。因此,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一直较为严重,据有关方面统计,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基层就业比例不到20%。选择了农业和农村的科技人员,他们放弃了进城和其他行业的优越条件,把汗水洒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送给千家万户。他们挚爱农业科技事业,耕耘在钟情的沃土,“让乡亲能吃上饱饭”和让农民富足的理念支撑了一个个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滴滴汗水铸就人生的价值。一次我实地考察农业科技工作,一位乡镇干部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原来是乡镇农技站的”。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和随行人员。我还去过最基层的气象台站看望气象科技工作者,他们为防灾减灾和农业丰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不少台站设在深山老林,设在台风一线,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待遇很低。农业科技人员的人生选择激励着我们,他们的呼喊诉求启迪着我们。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和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等“一衔接两覆盖”的高含金量举措,努力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艰苦气象台站的补贴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技人员身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离实践最近的人,往往是最聪明的人;接地气最多的人,往往也是最管用的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