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对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
经过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反复比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观察、改造国家命运的工具,在中国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苦闷中探索、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人民,以革命思想、革命方法的巨大启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1920年8月开始,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指派,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确定了党的任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为中央局委员,陈独秀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书记。
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与当时中国其他政党迥然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为之一新。这是“一大”的历史功绩。但在中国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尚缺乏对中国实际状况的了解和理论上的准备,特别是提出要与其他政党“断绝一切联系”的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统一战线策略上的幼稚。这预示着,此后的革命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异常艰难曲折的。
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真诚地寻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欢迎共产党人同他合作,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同孙中山进行了多次谈话,并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事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下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的决议,进一步重申了反帝统一战线的思想。在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表示了对国共合作问题的密切关注,并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这次会议,对中华民族决定对外独立、对内统一的国民革命方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列宁接见中共代表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共对这个问题的决定,但当时中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仍同共产国际存在意见分歧,因此,并未立即实行这一策略。为此,马林决定回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并请示工作。陈独秀于1922年4月6日写信给共产国际,陈述了六条理由,表明不同意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国民党。1922年4月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派达林参加。达林建议陈独秀召集参加上述会议的领导干部讨论研究莫斯科远东革命团体大会的精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与会者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对国民党的态度有了变化,认识到无产阶级应当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政权。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在未取得政权以前,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历史进化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进行反对封建式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后能够建设民主政治。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至此,中国共产党在是否联合国民党的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 |
相关专题 |
· 统战百科 |